茅山後裔5:建文謎蹤(茅山後裔5)

茅山後裔5:建文謎蹤

茅山後裔5一般指本詞條

茅山後裔5:建文謎蹤》內容簡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登基之後,朱允炆在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同時急於削藩,燕王朱棣最後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取得帝位。但當朱棣入宮之後,只見皇宮中火光沖天,朱允炆卻已不知去向。朱棣為求斬草除根,畢生都在尋找朱允炆,甚至於派出鄭和下西洋,自己也曾親征漠北,但直至駕崩,都再也未有朱允炆的任何訊息。他的下落,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千古謎題。為給艾爾遜治療“萬煞劫”,張國忠與老劉頭遠赴兩湖探訪。而留在家裡的張毅城,也遇見了相似的異事。於是,張國忠與老劉頭在兩湖惡鬥邪陣八賊冢和百步回魂陣,張毅城則在家拯救鄉民。隨著調查的深入,建文帝消失之謎居然也漸漸解開……

基本介紹

  • 書名:茅山後裔5:建文謎蹤
  •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頁數:279頁
  • 開本:16
  • 品牌:儒意欣欣
  • 作者:大力金剛掌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00566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茅山後裔5:建文謎蹤》編輯推薦:道術因為有獨特的神秘性,所以一直不乏話題,但是因為閱歷和學識緣故,市場上寫道術的小說並不多見。《茅山後裔》作者大力金剛掌師從茅山派高人,寫道術自然高人一等。作者苦心孤詣修改六年之久,新增無數讓人窒息的驚險情節,局中有局,謎題不斷,讓人不忍釋卷。試讀者曾創下連續看書三天不睡的記錄。

作者簡介

大力金剛掌,國內道術寫作第一人,師從民間高人,對周易、八卦、堪輿、相術、五行等中華古老道術頗有研究。其經典代表作《茅山後裔》系列在網路甫一連載,即引起轟動,忠粉一致高度讚譽。曾因文中揭露或描寫得太過真實,贏得一眾道中專業高手的拜服。或因擔心“泄露天機”過縱,作者曾一度停筆,眾人矚目的新作《茅山後裔》第六卷更是斟字酌句,數易其稿,才得以告竣。與全新修訂的《茅山後裔》(1-5卷)一起,組成豪華典藏版全集,以饗讀者。

圖書目錄

第一章萬煞劫
第二章白玉瓦
第三章筆仙
第四章巧合
第五章震山符
第六章半個腳印
第七章稚殂
第八章調查
第九章無父之子
第十章鬼媒
第十一章鬼扒皮
第十二章沖身
第十三章過敏
第十四章突破
第十五章祝由術
第十六章普文鎮
第十七章陋冢
第十八章屍非屍
第十九章圈套
第二十章歪打正著
第二十一章命疾
第二十二章封卦
第二十三章惡鬥
第二十四章圈套
第二十五章義仙
第二十六章建文謎蹤
第二十七章八賊冢
第二十八章遊方道人
第二十九章寒骨洞
第三十章一屍兩命
第三十一章養魚池
第三十二章簽文
第三十三章再上娘娘山
第三十四章喇叭瓮
第三十五章鐵像玉衣
第三十六章劍中劍
第三十七章慶泰劍
第三十八章再探寒骨洞
第三十九章百步回魂陣
第四十章包圍
第四十一章八仙陣
第四十二章神助
第四十三章上善三生

序言


明惠宗朱允炆,生於大明洪武八年(1377年),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自登基之後,朱允炆出台了“寬刑律”、“勵耕織”、“輕徭賦”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史稱“建文新政”,“新政”的頒布使明朝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然而朱允炆卻並未因此坐穩皇位,因急於削藩,就在其登基的第二年,諸藩王中權勢最大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發動了“靖難之役”,並在經歷了長達三年的拉鋸戰之後殺到了南京城下。
三年的勵精圖治,滿腔的治國熱血,換來的卻是與親叔父的兵戈相見與守城將官的不戰而降,面對城外的兵馬,無路可退的朱允炆只得火燒皇宮。當朱棣進城之時,只見皇宮火光沖天,卻始終未見朱允炆的蹤影。
朱允炆究竟去了哪裡?在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有這么一段頗為具體的記述: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髮。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髮隨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髮。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系,宜各從便。”御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干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具體示意如下: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得知金川門失守,長吁短嘆,無可奈何,遂想到了自殺。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
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裡邊有三張度牒(即出家證明),分別寫了應文,應能,應賢三個名字。此外僧衣、剃頭刀、盤纏一應俱全,另有遺書一封,上書:“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合。”見此遺書,建文帝感嘆“命該如此!”程濟為建文帝削髮,吳王教授楊應能也剃了發與建文帝同行,監察御史葉希賢說:“我的名字中有個‘賢字’,就應該做賢臣。”言罷也隨建文帝剃髮,大家換好了衣服拿了度牒,在場數人無不痛哭流涕,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道士招呼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么知道在此等待,道士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叫我在此接你。”乃乘舟至太平門,等到黃昏時才到觀里。不久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從上述記載不難看出,建文帝朱允炆似乎是出家為僧了,然而出家為僧,朱元璋為何會託夢給一個道士前來接應呢?答案也許只有朱允炆自己才知道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