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頓開茅塞”作為一個相關成語,其語源正出於孟子這裡,沒有“茅塞”,談何“頓開”呢? 諸葛亮開劉備之茅塞,孟子開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請誰來“頓開”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茅塞
- 拼音:máo sè
- 注音:ㄇㄠˊ ㄙㄜˋ
- 出處:《孟子.盡心下》
引證解釋,典故,注釋,原文翻譯,本篇賞析,作者簡介,作品出處,
引證解釋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謂為茅草所堵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十》:“睨溫泉之峽,當在其南,中亦有峽南下,第茅塞無徑,遂隨道西北上。”後人用《孟子》語意以比喻思路閉塞,或愚昧無知;且多作為自謙之詞。
宋 王明清《揮麈餘話》卷二:“仲信寓越之蕭寺……時一相過,未嘗不劇談終日,有補於茅塞為多。”
《三國演義》第三八回:“玄德 聞言,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覩青天。’”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秦王復命左右收起榜文。又命內侍與茅焦穿衣,延之坐,謝曰:‘前諫者,但數寡人之罪,未嘗明悉存亡之計。天使先生開寡人之茅塞,寡人敢不敬聽!’”
清 李漁《蜃中樓·述異》:“吾兄真解人也,小弟胸中茅塞,不覺頓開。”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只不過短短十多分鐘的談話,可是好像使道靜頓開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典故
介然用之,茅塞頓開
孟子謂高子(1)曰:“山徑之蹊(2)間,介然(3)用之而成路;為間(4)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釋
(1)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
(2)徑:山路。溪:人行處。山徑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
(3)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裡是經常不斷的意思。
(4)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原文翻譯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本篇賞析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規劃三國鼎立藍圖。劉備聽完以後,離開坐位向諸葛亮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罷。
好在,“這地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迅)
心路也是一樣。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雖然不一定會“頓開”,但總會有開啟的時候吧。何況,“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沒有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聖人是不是能夠使你的“茅塞”頓開了呢?
作者簡介
作品出處
《介然用之,茅塞頓開》選自《孟子·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