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菌核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發生在茄子的病害。主要危害莖、葉、花和果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感病。幼苗期莖基部發病,莖基部呈水漬狀病斑,淺褐色,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成株期葉片發病,病斑初為水漬狀,後期變為褐色圓斑,潮濕時長出白色菌絲;莖部發病初期呈水漬狀且上下擴展,稍凹陷,皮層逐漸腐爛。發病後期,縱剖莖幹可見髓部有黑色鼠糞狀菌核。
茄子菌核病為茄子常見病害,在中國各地普遍發生。該病常造成茄株莖、葉枯死,甚至整株枯死,可嚴重影響茄子的產量和經濟效益。重病田塊病莖率5-12.5%,門茄(第1次開1朵花結1個果)受害率30-60%。
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苗床處理;發病地塊實行輪作;加強栽培管理,在病害盛發期及時摘除病株,收穫後清除病殘體。在發病初期還可以噴藥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重病田可視病情發展,必要時增加噴藥次數。此外,還可以採用藥劑熏蒸防治和病部塗藥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茄子菌核病
- 外文名:Eggplant sclerotinia rot
- 病原:核盤菌
- 為害作物:茄子
- 為害部位:莖、葉、花、果實
病原特徵
為害症狀
- 苗期染病,發病始於莖基部,初呈淺褐色水漬狀斑,後繞莖周,田間高濕時,病部長白色棉絮狀菌絲。乾燥後灰白色,菌絲集結成菌核,病部縊縮,易折斷,使苗立枯狀枯死。
- 莖染病,發病部位主要在莖基部和側枝基部,發病初始產生水浸狀斑,擴大後呈淡褐色,稍凹陷,田間高濕時,病部長白色棉絮狀菌絲,莖桿內髓部受破壞,腐爛而中空,剝開可見黑色菌核,乾燥後表皮易破裂。菌核鼠糞狀,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1.7-4)毫米×(1.8-17)毫米,早期白色,以後外部變為黑色,內部白色。
- 葉染病,初呈水浸狀斑,擴大後成褐色近圓形斑,病部軟腐,並產生白色棉絮狀菌絲,乾燥時表皮易破裂。
- 花染病,呈水漬狀濕腐,後褐色,易脫落。
- 果實染病,發病初始在幼果臍部或向陽部分產生水浸狀腐爛,擴展後褐色稍凹陷,果表病部長白色棉絮狀菌絲及形成黑色粒狀菌核。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種子處理:菌核可混在種子內遠距離傳播,因此不可選有病植株果實留種。播種前,種子應先過篩,淘汰混於其中的菌核;浸種前曬種4-6小時;用8%鹽水選種,去除上浮的菌核和雜物,可重複幾次;用清水洗淨後播種,以免影響發芽;覆膜栽培,防止子囊盤出土。
- 培育壯苗:苗床定期適時用藥防治,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做到帶藥移栽,不移栽病、弱苗,從嚴控制秧苗帶病移栽。
- 加強栽培管理:保護地栽培棚內,採用地膜覆蓋,阻止病菌出土,減少菌源。控制棚內溫、濕度,及時放風排濕,尤其要防止夜間棚內濕度迅速升高。這是防治本病的關鍵措施。注意合理控制澆水和施肥量,澆水時間放在上午,並及時開棚降濕;特別春季寒流侵襲前,要及時加蓋小環棚塑膠薄膜,並在棚室四周蓋草簾,防止植株受凍,誘發病害。
- 清潔田園:及時打老葉,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或剪去病枝、病果,帶岀棚外集中燒毀或深埋。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防止菌核萌發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