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棒孢葉斑病

茄子棒孢葉斑病

茄子棒孢葉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葉片、莖和果實。發病葉片上先出現灰紫黑色圓形小點,漸擴大成直徑0.5-1厘米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周緣紫黑色,中間色略淺,有的病斑上有輪紋,能引起早期落葉。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病害症狀,病原特徵,侵染循環,發病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茄子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茄子棒孢葉斑病
中文名稱:茄子棒孢葉斑病
中文別名:茄子黑枯病
英文名稱:Eggplant Corynespora leaf spot
病原中文名稱:山扁豆生棒孢
病原拉丁學名: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et Curt.)Wei.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菌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棒孢屬
病害類型:真菌
地理分布:遼寧等地區
主要寄主:辣椒番茄茄子大豆蓖麻棉花黃瓜、菜豆、小豆芝麻西瓜等多種作物。
危害部位:葉片、果實
傳播因子:土壤、流水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病害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莖和果實。發病葉片上先出現灰紫黑色圓形小點,漸擴大後呈星狀直徑0.5~l cm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邊緣不整齊,周緣紫黑色,中間略淺,有的病斑上有輪紋,能引起早期落葉。

病原特徵

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et Curt.)Wei. 稱山扁豆生棒孢,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菌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棒孢屬真菌。菌絲無色至暗褐色,分隔,直徑3.75~50µm。分生孢子梗直或微彎,不分枝,中間有時有膨大的節,褐色,基部細胞較大,頂端稍膨大,大小(60~960)µm×(3.75~7.5)µm。分生孢子通常單生,棒狀,直或略彎,偶有分枝,淡欖褐色。有4~19個分隔,分隔處不溢縮,有時在頂部略繞縮,將上段分割成1個小孢子,孢子大小(60~240)µm×(10~15)µm。在PDA上菌落深灰色,偶生孢子,孢子較小,45µm×(7.5~10)µm。
病原生理特性
病原在6~30℃均能發育,發病適宜溫度20~25℃。孢子致死溫度為55℃10分鐘。

侵染循環

病原在植株或種子上越冬,成為初侵染源。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糞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