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縣大米,河南省范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范縣大米,米粒成橢圓型,半透明,手握米緊攥不粘手,香味清新,淡雅綿長。范縣大米含氨酸類營養物質高達18種。理化指標:膠稠度≥75.0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5%至20%,蛋白質≥6.5%。
2013年7月1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范縣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縣大米
- 外文名:Fan County rice
- 產地名稱:河南省范縣
- 品質特點:香味清新,淡雅綿長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2013年第90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3年7月12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范縣大米,米粒成橢圓型,半透明,手握米緊攥不粘手,香味清新,淡雅綿長。范縣大米含氨酸類營養物質高達18種。理化指標:膠稠度≥75.0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5%至20%,蛋白質≥6.5%。
產地環境
范縣大米產自河南省范縣,范縣是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屬於沖積平原。范縣屬黃河水系,河流、溝渠較多,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黃河、金堤河、孟樓河三條。范縣土壤大體分為沙土、沙壤土、壤土、重壤土和黏土、鹽鹼地五類,沙、壤、黏相間分布。
范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度適宜,光照充足,具有冬季寒冷雪少、春季乾旱風沙多、夏季晴和日照足的特點。由於降水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易形成春旱夏澇、旱澇交替的情況。范縣四季降水量分配不均,以夏季雨量最為集中,平均349.3毫米,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1%;冬季由於受北方乾冷大陸性氣團的控制,雨雪稀少,約占全年降水量的3.5%,適宜種植水稻。
歷史淵源
范縣稻穀種植歷史悠久,夏屬昆吾時期已開始種植旱稻,已有3000多年歷史;
春秋時,范縣旱稻的種植已小有規模;
1949年後,范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重視農業生產,提出“鹽鹼窪地變江南”的,引黃灌溉;
20世紀80年代,范縣實施稻改工程。
生產情況
1990年以來,范縣先後建成稻米加工企業14家,中小型精米加工廠20多家,小型標米加工機械500多台套,年加工精米6000萬公斤,標米5050萬公斤,年生產總值達4.2億元;
截至2013年底,范縣大米的種植面積達30萬畝,稻穀產量近1.5億公斤,大米加工1.05億公斤,年生產總值達5億元。
產品榮譽
2013年7月1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范縣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 品種
新稻18、新稻20、新稻22等適宜產地範圍內種植的品種。
- 立地條件
土壤為黃河沖積母質上發育成的區域性土壤類型為潮土,pH值範圍8.0至8.5,有機質含量≥1.5%。
- 栽培管理
育秧:
(1)育秧方法:育秧方式為半旱式育秧。
(2)播種期:5月上旬,秧田期35至40天。
(3)播種量:每667平方米(畝)用種量≤2.5千克。
移栽:移栽時間為6月中旬,每667平方米(畝)植苗1.6至1.8萬穴,每穴2至3基本苗。
田間管理:施肥原則掌握前重、中控、後補。每667平方米(畝)施農家肥1200至1500千克,每667平方米(畝)純氮用量≤12千克,以基肥為主,追肥不超過總肥量的15%。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 收穫
10月下旬當黃熟穀粒達到95%時採用人工或機械收割。
- 加工
稻穀→篩選→去石→磁選→礱穀→谷糙分離→碾米→精選→色選→包裝。
專用標誌使用
范縣大米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河南省范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范縣大米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