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不懈的追求
范海波是一名礦工子弟,多年煤礦生活的薰陶,使他與書法結了緣,在他看來,書法與煤城有著太多相似的地方。那律動的墨韻就像井下流淌不息的烏金,紅色的印章仿佛就是礦工奉獻的光熱。滔滔黃河水、巍巍桌子山滋養了他,也給了他書法創作的靈感和啟發,在那片深愛的黑土地上,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書法藝術的真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藝與技尤其如是。對於書法,范海波當屬於“樂之者”。因其“樂”,書法成了他畢生之追求。
范海波從1984年開始學習書法,當時,他正上高二,剛開始學的是鋼筆書法,沒有老師,班上字寫得好的同學便成了他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有人給了他一本黃若舟老師的字帖,他如獲至寶,認真臨習。後來,龐中華老師在中央電視台的鋼筆書法講座又成了他學習的唯一教材。這時,書法熱在國內悄悄升溫,他報名參加了鄭州硬筆書法學校的兩年函授。期間,他首次參加了全市硬筆書法比賽,獲得三等獎,這對他是一個莫大的鼓舞。接著,他又參加了長安書法函授學校和中國書畫函大的學習,使他從自我摸索學習走向了系統正規學習的道路。書畫函大每月一次的大課,他騎著腳踏車,往返二十多里地,寒來暑往,從不間斷。李賀年、王文斌、王小雷諸師給了他悉心的教誨和指導。他虛心請教、不恥下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時被中國書畫函大評為優秀學員。學習期間,他參加了烏海市“海玻杯”楷書命題書法大賽,獲得一等獎。
功夫在字外
由於書法寫得好,1990年他從平溝礦基層調到了機關,從事文字工作,這給他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條件。工作之餘,他流連於筆情墨韻之中,從形到意認真揣摩,碑帖相融,日久漸積,偶有揮之,所習諸家之形質、性情奔然於腕下。多年的學習,他逐漸認識到,書法不是簡單地寫字,而是作者綜合修養和審美觀的體現,“書道妙在性情,性情就是氣質,氣質是後天的涵養,是讀書讀出來的文化修養,寫字貴在有書卷氣”。正所謂功夫字外求。平時,范海波十分注重“字外功”的修煉。他認真閱讀文學、哲學、史學、美學等方面的著作和各種書論,訂閱了《書法報》、《中國書法》、《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等報刊雜誌,不斷拓寬視野,提升自己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水平,力求站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上來體驗和解讀書法,從橫縱兩個坐標上來探求古今書法審美的共通點,把現代人的審美觀較好地體現 在作品當中,做到不厚古、不薄今,“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使書法創作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創新。
“學無止境,藝無止境。書法是要窮其一生去學習、去追求、去思索、去雕琢、去發展的藝術。”范海波深有體會地說。雖然這條路很漫長,也很艱辛,但他義無反顧。
十年磨一劍
他從未停歇磨礪手中的翰墨之“劍”。雖沒有古人“筆成冢,墨成池”的經歷,但卻常常有夜深人靜,燈下獨練的情景。每日業務工作之外就是伏案習書,亦經常揮毫至深夜。他擅長行草書,以二王、米芾、王鐸、傅山、黃庭堅為取法對象,旁涉張旭、陸機等諸家,直至近現代書家等,都在其師法之列。他不拘泥一家一體,而是汲古出新,兼收並蓄,為我所用。此外,他還抓住一切時機,無論是參觀古人書跡,還是看時人作品,總不忘含英咀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字有構成,書無定法。范海波不盲從於被稱作“法”的實踐之中。對於字的線條張力感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一種較強的藝術表現力。豪放、大氣,灑脫、自然是他的藝術最求。他不以解構漢字為目的,而是把重點放在構成的現代意識以及視覺的審美感受上。他把傳統書法注重個體的抒情寫意,轉換到對接受者進行視覺對話。他的作品帶給你的除了是一種認讀,更是一種以消除視覺的惰性來激活思維的解讀。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就這樣,經過多年的刻苦磨鍊,范海波的書法藝術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他的作品先後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第二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全國電視書法大賽(入圍獎)、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全國書法大展、“翰墨頌輝煌”全國書法大展,獲文化部第十四屆全國“群星獎”優秀作品獎,全國煤炭職工書法大賽三等獎,烏海市“十佳”青年藝術家提名,烏海市在文學藝術上有突出貢獻獎、烏海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2011年《中國書法》雜誌“當代書壇名家系統工程·中青年書家提名”欄目整版作了專題推介,產生了較大影響。
“書者,抒也”。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是飛揚的思緒,是濃縮的人生。書法使范海波的人生充滿了樂趣,觀賞他的書法,不僅讓人領悟到書法技巧,而且還從中體味到不少人生感受。如今,書法已經成了范海波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墨海弄潮兒,豪情寫人生。翰墨飄香的人生是何等的生動!
個人作品
本文所指書法小品是指四尺以內的橫幅、斗方、扇面、條幅、中堂等藝術樣式。隨著書法小品進入廳堂館所和尋常百姓家,書法小品的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和喜愛。書法小品創作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局面,書法愛好者在創作時應該把握以下方面:
一、形式新穎。書法小品在當今一個很大的功能,就是裝飾性。在一個“尚式”的時代,無不給書法家打上很深的烙印。因此,要跟上時代的審美步伐,書法家在創作小品的過程中,要敢於突破傳統的書法樣式,力避章法的滿篇布局,善於敢於留白,大膽吸收借鑑現代平面構成理論。平面構成以其特有的視覺形態和構成方式帶給人們一種特殊的視覺美感。其形態的抽象性特徵和產生不同視覺引導作用的構成形式,組成嚴謹而賦有節奏律動之感的畫面,營造一種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做到布局巧妙,立即抓住評審和觀眾的眼球,從第一感覺
二、用紙考究。縱觀近些年來的書法大賽,用紙愈來愈講究,早就擺脫了傳統黑白紅三色的束縛,在用紙上可謂五花八門,爭奇鬥豔,琳琅滿目,仿古的、做舊的、煙燻的、火燎的、水浸的、拼貼的等等,不勝枚舉,可見競爭之激烈。小品書法用紙要根據內容、形式決定,一幅作品最好不超過三種顏色的紙,顏色的搭配一般以同一色系或近似色組合為好,也最協調。最忌大紅大綠的組合。用紙顏色要緊扣主題和內容。小品書法用紙一般採用熟宣或半生半熟宣,過生的宣紙不易控筆,寫出的線條難以精準。
三、筆精墨妙。用筆是書法的精髓,是書法獨特魅力的具體體現。小品書法對用筆的講究更是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我們知道,小品書法是適合近距離觀賞的藝術作品形式,這就要求作者筆法精雕細琢,在精到、準確、到位的基礎上,做到發乎性情,臻於自然之境。小品書法最忌用筆粗疏、簡單,在用墨上,避免一味黑粗、墨色單一,體現出濃淡乾濕的豐富變化,學習借鑑繪畫、篆、刻攝影等的構圖方式,作品要有遠中近景的層次感和縱深感。
四、小中見大。小品書法不因其小而顯小,尺幅之間見天地萬物。這就要求作者“破”小,展“大”。主要有幾種方法:一是避免字的結構侷促,要注意小中見大,處處體現一種大氣象、大格局。二是“破”邊,不受紙張的限制,線條敢於衝出紙外,紙盡意未盡,但這需要膽識。三是多種風格的融合。一幅作品不只是單一風格,可體現出不同風格或不同的和諧共融,反映出作者的創作能力。
參加展覽
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۰美術金彩獎展覽;
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全國書法大展;
“翰墨頌輝煌”全國書法大展;
第三屆蘭亭獎堯山杯書法展;
第二屆西部書法展;
“烏海杯”國際書法大展;
“孔子藝術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
全國職工書法作品展;
“國粹杯”全國書法篆刻大獎賽。
獲獎記錄
烏海杯全國書法大展優秀作品獎(最高獎);
第十六屆全國群星獎書法類金獎;
蘭亭雅韻·第二屆北蘭亭書法電視大賽優秀獎;
第十二屆、第十四屆全國“群星獎”優秀作品獎;
2011年《中國書法》雜誌“當代書壇名家系統工程·中青年書家提名”;
2011年書法導報全國首屆手卷展優秀作品獎;
2011年神華集團職工攝影書畫展書法一等獎等;
第二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全國電視書法大賽入圍獎;
“魚水情”全國第二屆雙擁書畫展三等獎;
《書法導報》全國書法家書寫杜甫《秋興八首》長卷報上展三等獎;
第三屆中國職工藝術節書法美術作品展覽書法類三等獎;
“王鐸杯”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
“六盤山泰瑞杯”中國書法之鄉書法大賽優秀獎;
“晉陝蒙”六市書畫聯展書法特等獎;
2009內蒙古煤礦職工藝術作品評選活動書法類最佳作品獎;
內蒙古自治區首屆“群星獎”書法類作品金獎;
文化部第十四屆全國“群星獎”優秀作品獎;
全國煤炭職工書法大賽三等獎;
全國雙擁書法展三等獎;
內蒙古煤礦職工藝術品評選活動書法類最佳作品獎;
烏海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攝影家范海波
范海波,男,1969年3月出生,副研究館員,山東青年攝影家協會理事,日照市青聯常委,日照市青年攝影家協會主席。先後獲得日照市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日照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山東省優秀青年藝術家”提名獎、日照市市直機關十佳青年、日照市
德藝雙馨藝術家、“日照市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等榮譽稱號。
擅長紀實攝影和民俗攝影,發表攝影作品150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