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延臻

范延臻,1974年出生,研究員。1995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先後曾就職於香港大學(博士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後);俄勒岡州立大學(助理教授、高級研究員);現就職於Waste2Watergy有限公司,任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兼任哈爾濱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客座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延臻
  • 畢業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
  • 學位/學歷:工學博士
  • 專業方向:環境工程
主要貢獻,社會兼職,

主要貢獻

主要學術成果與榮譽:
1.開發了原位多頻譜沉積物剖面成像系統和時間分辨多頻譜沉積物剖面成像系統,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對海洋底泥的原位多元二維分析。該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Aquatic Geochemistry上;
2.開發了新型的CEA微生物燃料電池,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使得電池功率從低於100 W/m3提高到1000 W/m3以上,第一作者論文“Enhanced Coulombic efficiency and power density of air-cathode microbial fuel cells with an improved cell configuration” 發表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上,至今已被引用300多次,為該雜誌在2007年度的 Top 10 Cited Papers之一,引用次數在非綜述性文章中排第一;
3.研究了碳酸鹽對微生物燃料電池性能的影響,首次提出採用碳酸鹽取代常用的磷酸鹽緩衝液不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提高性能;並對質子傳遞機制進行了詳盡的探討,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該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環境類最有影響的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至今已被引用百餘次;
4.開發了微生物燃料電池內阻分布的新方法,指出了目前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限制性因素,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反應器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該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至今已被引用200餘次;
5.採用納米顆粒對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陽極材料進行修飾,使得產電性能提高20倍以上。該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該研究成果被上百家媒體廣泛報導和採訪,包括美國最大的電視網CNN 以及美國最大的廣播電台網 National Public Radio等。

社會兼職

國際水協會(IWA)會員,國際微生物電化學與技術學會 (ISMET)會員;環境科學與技術;水研究;海洋化學;國際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 環境科學與技術學報,化學技術與生物科技學報, 材料化學與物理等刊物評審專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PFI,SBIR一期和SBIR二期的課題評審專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