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梵,1918年出生,原籍安徽桐城。國中畢業後,被兄范希衡(著名翻譯家,時任中法大學教授)帶到北平。之後,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學高中,與浦瓊英(即卓琳)、張瑞芳同窗。丈夫朱錫侯。著有《風雨流亡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小梵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出生日期:1918年
人物生平,女兒回憶,
人物生平
與朱錫侯的愛情故事
朱錫侯,1914年出生在東北吉林,但祖籍卻是浙江紹興。因為家裡窮,其父年輕時便闖關東,在吉林安下了家。“九.一八”事變後,日寇占領東北三省,家園成了一片瓦礫,父親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國中畢業的朱錫侯,告別了松花江,隻身來到北平,考入中法大學附屬高中,後又進入中法大學哲學系。他的法文教師,正是范希衡。由於時常到老師家裡求教,因而有緣與老師的妹妹范小梵相識。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反封建、爭民主、宣傳新文化,追求戀愛自由;走上街頭宣傳抗日,演“放下你的鞭子”,參加 “一二.九”運動……范小梵是其中的積極分子。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便有了范小梵和朱錫侯的那場與傳統決裂的、並稱得上轟轟烈烈的戀愛與婚姻。
女兒回憶
原來,當母親和父親的戀愛一事傳到家裡後,遭到了家庭的反對。外祖父不滿意她自作主張地找了一個窮學生,於是,大逆不道的母親被父命召回桐城,軟禁在了家中……
這時,父親畢業在即,因學業優秀,被中法大學公費派往法國留學,不久將要起程。父親要母親趕快去北平結婚。他擔心直接寄路費會被外祖父攔截,便與母親的好友浦瓊英商量。浦瓊英出主意:把30元錢藏入紀念冊的厚封面裡寄去,並由浦寫信告訴母親(因父親的信要被外祖父扣壓)。沒想到,母親自回桐城後,便被懷疑為北平來的共產黨,一直在當局的注意之中。結果,這封信落入到了郵局國民黨檢查人員的手裡。
郵局的檢查人員(黨棍)從信中獲悉,北平即將有一紀念冊寄來,冊中夾有30元錢。那“黨棍”叫汪德慶留心這個郵件。當時汪德慶剛從學校畢業不久,正是書生意氣、俠肝義膽的熱血青年。在了解到真相後,出於對國民黨的義憤和對反封建婚姻的同情,他決心冒險幫助母親。汪先是瞞著“黨棍”藏匿了這個郵件,隨後又開出一張假的‘欠費通知單’,叫收件人來郵局補付郵費。
母親趕到郵局,一個陌生人從郵局小視窗遞出一個郵包及一封信,並叫她趕快走。母親跑回家打開信後,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那陌生人就是汪德慶,他還附了一張紙條,告知了北上的路線和車船時間。這之後,母親佯裝回心轉意,對外祖父說要去安慶考省公費女師,用收到的30元作路費,一路輾轉跑到了北平。
據母親說,她和父親結婚時,全部財產就是她的一隻被水浸過的小皮箱,加上父親的一套鋪蓋。他們兩人一個是無家可歸,一個是有家難回,全靠了同學朋友的幫助:房子是租的、床是借的、桌椅板凳、鍋碗瓢盆也都是借的,甚至連母親結婚穿的衣服也是借的。鄭效洵幫他們在報上登了一個結婚啟事,浦瓊英用火鉗為她燙髮打扮。1937年2月1日,他們在北海舉行了一個簡單而隆重的婚禮。儘管天寒地凍又臨近春節,還是來了不少朋友。浦瓊英、鄭效洵、朱光潛、孫蓀荃、鮑文蔚、金克木、蘇民生、華羅琛、王振基、賈芝、李星華、周麟等等,還有女詩人沙鷗,都參加了他們的婚禮。大家一起在這個滴水成凍的日子裡吃著糖果、喝著清茶熱鬧了一番。
幾個月後,“七.七”蘆溝橋戰事爆發,父親和母親離開北平回到浙江老家。隨後,父親登上了赴法的郵輪。當郵輪從吳淞口起錨時,他們誰都沒有料到,此一去,不僅是天各一方,而且由於二戰緣故,他們竟然整整八年失去了聯繫。
母親說,她當初寫這些日記的動機很簡單,就是因為父親出國,她想把自己的生活足跡記錄下來。母親還說,父親出國前跟她開玩笑說,叫她寫,等他回來時給她稿費。八年後,父親回來了。這時,寫日記已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了,於是母親把這習慣保持了下來。
文革初期,我們家的許多書籍、照片、琴譜,以及父親珍藏的不少字畫、碑貼,還有母親的日記等等,都被抄走了。文革之後的清理工作中,家裡所有被抄的東西皆沒有了蹤影,最後是折價600元賠償了事的。雖說我們家並無什麼金銀財寶,但父親珍藏的那些名家字畫,是遠遠超過這個價值的。此外一些精神上感情上的紀念物就更不用提了。後來,在父親的朋友朱曄的奔走下,母親的日記總算得到了歸還。這時父母親已到杭州了,從昆明醫學院寄來了一隻大木箱,裡面全是母親的日記。我是此時才目睹了母親的日記的--實際上也只看到外觀:毛邊紙,豎排行,有些甚至是毛筆寫的,難怪有那么一大箱。也真難為母親,抗戰時期四處奔波,東躲西藏,從浙江一直流亡到昆明,竟然還沒把這些東西丟掉。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戰火中沒有丟失的東西,卻會在和平年代遭到劫難。雖然最後失而復得是件幸事,但已經是殘破不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