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莊新石器時代遺址

[范家莊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坊子西南4公里,東北距埠頭鄉前埠頭2公里,西北緊依范家莊, 東200米為山北頭村,西隔石溝河與大郭家相望,南百米是宋相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家莊新石器時代遺址
  • 地點:坊子西南4公里
  • 歸屬:龍山文化
  • 時代:史前時期
遺址信息
荊(山窪)平(柳)公路沿遺址北斷崖自東而西經過,交通較為便利,屬龍山文化。 遺址地勢較平,為一肥沃的河旁台地,台地高出河床約5米。 石溝河水自南向北,另一無名小溪自東而西匯入石溝河,遺址位於石溝河東岸,無名小溪兩側,雖有水但不為水患,是休養生息的良好所在。 以無名小溪為界,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半部分為遺址主體,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30米,文化層厚1~2.5米,土色有黑灰、灰褐兩種,土質硬實,粘性較大,並雜有少量紅燒土塊和較多陶片。南半部分是遺址的邊緣,南北寬約150米,東西長約300米,文化層厚0.4~1米,土質、土色與北半部分相同。 遺址保護較好,在南半部分的斷崖上暴露一灰坑,深80厘米,寬98厘米,上寬下窄,填土為黑灰色,採集標本有石器和陶片。 石刀3種,根據形狀和製作特點可分兩式。一式2件已殘,石質系當地紅砂石岩,通體磨光,雙孔由兩邊對鑽而成;較大的一件刃為兩邊磨製,較小的一件有一面磨的較輕, 刃部向一面傾斜;二式1件,火成岩石質,無孔,刃部磨光,較鋒利。 陶片以加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還有泥制黑陶、泥質褐陶、墨黑放亮的蛋殼陶等。泥質白陶的使用僅限於規鬲,泥質褐陶發現於鼎足、(此字左“南”右“瓦”)足等。加砂陶和白陶的火候較高,硬度大,不滲水;泥質灰、黑陶的一部分火候較低,洗刷一下即浸透粉碎。製作方法多為輪制,部分口沿和器底有慢輪加工的同心圓痕跡。紋飾有堆紋、凸凹弦紋,可辨器形有鼎、罐、杯、盆、鬹、(此字左“南”右“瓦”)及陶紋輪等。 鼎只有足, 根據形狀不同可分3式。一式為扁鏟形,素麵,個別表面飾凹槽紋:二式鏟形,外側飾豎條附加堆紋;三式橫面呈三角形,三條棱上均飾波浪形壓印紋。 罐只部分口沿殘片,一式為夾砂黑陶,折沿束頸斂口,口徑28.4厘米;二式為圓唇卷沿,口徑26厘米。 杯1件,直口,器壁較厚且略內凹,單耳偏下,細泥質褐陶。 盆殘口沿,可分兩式,一式尖圓唇斂口,器壁斜直,沿下飾一周凸弦紋,口徑3 2.4厘米;二式圓唇沿微卷,器壁斜直,口徑21厘米。 鬹只兩足,一足與腹部連線處有一錐形泥突,另一足沒有。 (此字左“南”右“瓦”)有口沿和足,口沿可分兩式:一式為夾砂黑陶,卷沿束徑,唇上飾兩周凹弦紋,腹部滿飾凹弦紋,口徑36厘米;二式為方唇短頸,肩部和唇各飾一凹弦紋,口徑2 5.5厘米。足1件呈扁圓錐狀,左側中部飾一堆紋。 紋輪1殘件,細泥質黑陶,中厚邊薄,靠近邊沿處飾一周凹弦紋。 遺址面積大,灰層厚,蘊涵豐富,保護良好,對研究史前時期人類的社會面貌和社會性質,對進一步研究龍山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