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吉安(1887-1982年),因排行第三,人尊“范三爺”。出生於自流井大塘山(今大安區)一個普通勞動者家庭,讀過私塾,幼年喪父。12歲時在自流井一家茶館作雜工,15歲時到新街南華宮“興發園”包席館當學徒。
川菜名廚、自創“水煮牛肉”等一些列經典川菜。
三次榮獲市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稱號,選為二至六屆市人大代表,1982年病逝,享年9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吉安
- 別名:范三爺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自流井大塘山(今大安區)
- 出生日期:1887
- 逝世日期:1982
- 職業:廚師
- 主要成就:川菜名廚、自創“水煮牛肉”等一些列經典川菜
- 代表作品:叫化子雞、東坡肉、紅燒海參、宮保雞丁、魚香肉絲、水煮牛肉
- 性別:男
時代背景,個人生平,個人成就,
時代背景
清末民初,自流井鹽業發達,達官權貴、富商巨賈雲集,因此宴席頻繁。作為專辦宴席的“興發園”,廚師中多數都具有高超的烹飪技術,紅白兩案俱佳。范吉安進園後,勤奮好學,細心觀察,尊敬師傅,團結同輩,得到師傅悉心指教,烹飪技術進步很快,成為學徒中的佼佼者。
個人生平
從1911年至1949年近40年間,范吉安先後在大墳堡(今大安)同盛井、三聖橋義興園、三聖橋桃園、正街金谷園、大碼頭餐廳、十字口民江飯店等做廚師。他謙虛謹慎,互相交流技術經驗,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有時不惜花錢買別人做的某一拿手菜來品嘗研究,不放過一切學習機會。由於他銳意進取,烹飪技術不斷提高,不僅精通紅白兩案,對海鮮烹飪、雕花擺碟的式樣,也相當講究。除川菜外,他還熟悉京、魯等菜餚技術。
范吉安在烹飪實踐中,堅持深入研究豬、牛、羊、鴨等肉類,鯽、鯉、鰱等魚類的產地、特性,烹飪時因物而異。如魚類,分塘魚、田魚、河魚,塘魚和田魚又分質量高低、肥瘦不同用不同的烹飪方法,作出不同的菜餚來。做個子魚,用1.5斤重的肥鯉魚做原料,才能達到嫩、香、色、味俱佳,享譽自流井。對蒸菜、燒烤菜、炒菜,技術操作嚴格,精益求精,如蒸菜類的“叫化子雞”、“東坡肉”,燒烤菜類的“紅燒海參”,炒菜類的“宮保雞丁”、“萸香肉絲”,都成為他的特色菜。
范吉安在烹飪實踐中善於總結經驗,堅持改進創新。如滲湯牛肉,原來是用水煮熟牛肉片,用鹽、醬油、辣椒和花椒等佐料,調成蘸水,在碟內蘸來吃。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他把滲湯牛肉改進為水煮牛肉,其原輔料和製作工藝是:以牛肉片為主料,菜薹或萵筍、紅白蘿蔔為輔料;將精鹽、醬油、辣椒、花椒和澱粉等佐料與牛肉片拌勻,下鍋與菜薹或萵筍片同煮,並加肉湯和蔥,掌握好火侯,待牛肉煮至伸展發亮時起鍋,淋上麻辣熟油即成。水煮牛肉的特點是:肉質細嫩,鮮香可口,油而不膩,麻辣燙,是佐酒伴飯的上等佳肴,成為帶有濃厚地方風味的四川名菜。水煮牛肉於1981年被選入《中國菜譜》。
1953年,范吉安到解放軍自貢康復醫院(今陸軍五四醫院)作廚師,他雖然年過60,但精力不減當年,出色地辦好營養一伙食,獲得醫院好評。1963年以來,范吉安先後調到華北食堂、化工城餐廳、自貢飯店等店作廚師,直至年滿79歲時退休。在這十幾年中,范吉安除堅持烹飪工作外,還多次去重慶、成都、樂山、宜賓等地傳授、交流烹飪技術經驗。退休後已80高齡,仍繼續堅持給市、區飲食服務公司技術培訓班傳授技術,並參加市廚師考評審員會,為飲食行業選拔技術人才出力。
個人成就
范吉安三次榮獲市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稱號,選為二至六屆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