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予遂(1893—1983),山東省五蓮縣許孟鎮范家車村人,早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國民政府立法委員會委員等職。全國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委員、民革山東省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83年10月11日在因病濟南逝世,享年9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予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著作,
人物簡介
范予遂(1893—1983),五蓮縣范家車村人。青年時,參加了保衛諸城獨立的革命軍和討袁護國軍。
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五四”運動中,因參加遊行,發表演說,被北洋軍閥政府關押。
1921年畢業後,在濟南擔任省立第一中學教務主任、省教育廳指導員、視學主任等職。此後步入政界。
1924年當選為中國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委員和常務委員。
1932年,任道清鐵路局局長、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委員。
1942年春,任中國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
1944年9月,他受命發言,反駁並阻撓林伯渠在重慶國民參政會議上提出的“廢除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聯合政府”的提案。抗戰勝利後,他對蔣介石丟棄孫中山新三民主義,違背“實施憲政,還政於民”諾言,積極準備內戰,十分痛心。
1945年10月,他致信蔣介石,要求放棄內戰,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改組國民參政會,增加共產黨和其它政黨名額,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6年,他參加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競選,企圖利用議會力量,逼蔣下野,與共產黨成立聯合政府,實現國內和平。
1949年國共和談破裂後,他作出與蔣決裂的最後選擇。上海解放後,范奔赴北京,正式聲明退出中國國民黨,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委員、民革山東省委員會主任等職。
1983年10月11日,病逝於濟南。
生平事跡
范予遂自幼上學,7歲就讀於本村私塾,後到王家樓子、牛家官莊國小讀書。1911年,已經18歲的范予遂國小畢業。1912年,范予遂考入青州農業職業學校桑蠶班,一年後畢業,又考入青州師範,不久放棄青州師範,經王樂平介紹赴濟南考入留日預備學校乙班,學習日語。次年,他因參加討袁護國軍受牽連,加上學校解散回到老家。1914年重返濟南考入省立一中,同年7月經王樂平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17年從省立一中畢業後,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期間深受美國杜威、英國羅素、的國柏格森等人學術思想的影響,參加過工學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活動。“五四”運動中,他和同學們一起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發表演說,抗議“巴黎和約”,被北洋軍閥政府軍警逮捕關押約一個月。1921年暑假,范予遂從北京高等師範畢業後,先後在濟南擔任省立一中教務主任、省教育廳指導員、省視學主任等職,1923年8月、9月間,代表省教育會出席了在昆明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議。
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後,中國國民黨山東省黨部成立,范予遂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會委員。1926年1月,赴廣州出席了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10月,代表山東省黨部出席了在廣東召開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會和各省、市黨部代表聯席會議。1927年,蔣、汪所謂“寧漢分裂”時,范予遂站在汪精衛一邊,汪精衛背叛革命後,他擔任了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委員兼組織部長和漢口《民國日報》總編輯,為《民國日報》寫了大量反共、也偶爾反蔣的社評。1928年,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以後,他追隨汪派,參與了企圖改組中國國民黨,同蔣介石爭奪領導權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1929年春,去日本留學。翌年,回國參加王樂平的葬禮,因無力繼續出國,只得再事汪派,並於1931年5月被選為改組派的候補中央委員。
“九.一八”事變後,范予遂於1932年2月擔任河南省道清鐵路局局長,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委員。1936年2月,他辭去局長職務,赴英國進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學習議會政治和費邊改良主義。同時,被選為國民黨中央黨部黨務委員會委員。
1937年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爆發後,范予遂感到國難當頭,匹夫有責,遂棄學回國。初期,因看不到抗戰勝利的前途,曾在報紙上散布投降主義的觀點,但很快就改變了看法。汪精衛投靠日寇後不久,曾寫信拉攏他去香港,他嚴詞拒絕並強烈譴責了汪的叛國行為。1942年春,他被派往山東擔任中國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1944年秋,因受蔣介石懷疑,辭去職務,到重慶從事國民參政會(1938年10月剛成立時,他即參與該組織)的工作。1944年9月,林伯渠自延安赴重慶參加參政會議,提出廢除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聯合政府的提案,范予遂受命登台予以反駁,阻撓了提案的通過。范予遂讚賞西方的議會道路,希圖在抗戰勝利後,通過議會的方式,實現民主聯合政府,進而實現孫中山的憲政和新三民主義。他當然希望將來由自己的黨執政,但認為必須以中國國民黨能取得人民的信賴,不搞封建獨裁為前提。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重進參政會後,努力從事促成實現議會道路的工作。他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編寫《國民參政會》和《中國憲法》等小冊子,極力宣傳議會思想。抗戰勝利後,他看到蔣介石丟棄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違背自己“抗戰勝利後,實施憲政,還政於民,政治解決國共爭端”的諾言,積極準備內戰,使中國國民黨威望掃地,十分痛心。1945年10月,他致書蔣介石,要求放棄內戰,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存在,政治解決國共爭端,並建議改組國民參政會,增加共產黨和其他政黨的名額,以此為基礎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信發出後,未產生任何作用。他認識到要蔣介石放棄反共、不打內戰,實屬不可能,但斷定若打起內戰,蔣介石必敗。因此,他又在1946年積極參加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的競選,企圖在將來內戰打不下去的時候,利用議會的力量,迫使蔣介石下野,由副總統取代他與共產黨談判,成立聯合政府,實現國內和平。1949年,雖然迫使蔣介石隱退,國共談判得以實現,但國民政府談判無誠意,拒絕和平協定,堵死了和平之路。在這種情況下,國共和談最終破裂,范予遂終於做出與蔣介石徹底決裂的最後選擇。他趁國民政府向廣州撤離的混亂機會,到上海友人家躲藏下來。同年5月上海解放後,他立即聯絡留在南京、上海的偽立法委員李世軍、武和軒、陳建晨等50餘人,通電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結束內戰,實現和平的主張,宣布脫離國民黨,投奔中國共產黨,因此受到國民黨的開除和通緝。7月,范予遂與在北平的邵力子、張治中取得聯繫並應邀赴北平,12月在北京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被任命為政治部副部長。期間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總理勉勵他放下包袱,“學習,學習,再學習”,使他受到巨大鼓舞。1950年,范予遂根據民革中央的安排回到濟南,擔任民革山東分部籌委會召集人,負責山東民革組織的組建工作。1954年10月,民革山東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並選舉產生民革山東省第一屆委員會,范予遂被選為主任委員。1956年,范予遂出席民革中央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為民革中央第三屆委員會委員。同年,在政協山東省一屆二次全會上被選為省政協副主席。期間,范予遂還擔任過山東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山東省人民政府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委員、山東中蘇友好協會理事等職務。1957年,范予遂不幸被打成右派,並受到降職、降級、降薪處分,1961年被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甄別平反,恢復政治榮譽。“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四人幫的嚴重摧殘迫害”,但他始終忠誠於中國共產黨,忠誠於人民。1980年,當選為民革山東省第五屆委員會主任委員,後又當選為民革中央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政協第四、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等職。1981年10月,他應邀赴京參加全國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著作
建國後,范予遂始終堅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力求與黨保持一致,曾潛心研讀馬、恩、列、斯及毛澤東、孫中山的著作,並寫了大量的心得筆記。《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出版後,他還送兩個兒子和侄子人手一冊,囑咐他們好好學習研讀,為祖國和人民多做好事。同時,遵循周恩來總理“把親身經歷記錄下來,傳之後代”的指示,他撰寫了《辛亥革命對我的影響》、《我所知道的改組派》、《關於顧孟余》、《關於汪精衛》等多篇很有價值的文史資料。他還傾心祖國統一大業,撰寫了《和平統一,造福人民》、《致台灣當局諸老友》、《致台灣立法院老朋友的公開信》等數十篇對台宣傳稿件,並給在台灣、海外的張群、何應欽、童冠賢、顧錫五、王雋英、王立哉、谷正綱、宋梅村、鄭彥芬等原國民黨要員寫信,向他們宣傳祖國的大好形勢,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希望他們回來看看祖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早日回歸大陸或為祖國統一大業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