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李村是章丘市繡惠鎮的一個行政村,歷史悠久。李氏家族更是章丘市名門望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茂李村
- 地點:山東省章丘市繡惠鎮
歷史沿革,人物傳說,人口分布,名人事跡,
歷史沿革
茂李村歷史悠久,據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漯河橋碑》載:“該村原名磨李莊。清末,村人李善甲的小孩被大車軋死,李未追究,放車夫自去。恰被私訪的縣官碰上,對李深為讚許,便說:李家為人寬厚善良,必定人丁興旺,發達茂盛。從而改名茂李莊”。從李氏家譜可以看到,在元代至正二年,李姓的始祖李深從河北棗強遷來。河北棗強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地方,它和山西洪桐是明朝洪武年間,全國大移民的兩個主要遷出地。這個村的李姓始祖是在元末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這要比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開始的第一次大移民要早40多年。
茂李村
茂李村是繡惠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宗祠家廟、古巷道、古井、古樹眾多,特別是村南的李氏宗祠,是章丘市轄區內唯一被列為濟南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祠堂建築,也是章丘市文物級別最高的祠堂建築。該宗祠前殿面闊5間,基本保存完好。殿前植有蒼松翠柏,兩邊各有拱門與後院相通。在東拱門上刻有“柱史遺蹟”,“迪維前光”,西拱門上刻有“世德作求”和“紫滿函關”。後院大堂共5間,正中懸“百世同堂”匾。堂內供奉李氏祖先。後牆高掛著族譜,記錄著李氏歷代先祖名諱。在拱門內有兩棵垂槐,枝幹盤屈,宛如虬龍,人稱“臥龍槐”,別有一番風味。村委會的工作人員說,關於這兩棵槐樹,在李氏族譜中還有一個傳說故事,說明太祖朱元璋幼時常在樹下石板上仰臥乘涼,他當皇帝成真龍天子後,便稱此樹為“臥龍槐”,樹下的石板也被稱作“臥龍榻”。據民國十二年所修《李氏族譜》記載:李氏一世祖元代由河北棗強遷至章丘茂李村。三世祖李亨魯,字秉禮。“幼讀儒書,品端學粹。洪武二年,特旨征授左正言,誥授諫議大夫。封贈二代,時近至尊,樞密軍機,均得參贊。後歿於官。”清鹹豐年間,創建宗祠。如此算來,祠堂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茂李大橋就在村子的東南角,也是一座具有多年歷史的古橋,臨古老的漯河而建。這座大橋是周邊老百姓相互往來及貿易的主要通道,也是附近最古老的一座大橋。原先的大橋石板破損嚴重,加上隨著經濟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現在交通的需要。前幾年在繡惠和相公鎮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大橋在保留了原橋柱基的基礎上進行了適度擴寬和加長,極大地便利了周邊村民進出。由於沒有留下詳細的歷史資料,大橋具體建於何年不清楚,但多數村民都說是在公元1342年茂李村李姓始祖李深從河北棗強遷來後所建,至今有著600多年的歷史了,到底是否正確,筆者不敢妄說。
人物傳說
西岸蟈蟈啞無聲 東岸蟈蟈叫聲亮
在夏季茂李大橋西岸邊的蟈蟈鴉雀無聲,而西岸的蟈蟈卻叫聲響亮。據八十二歲的村民李大爺說:“大橋西岸就是村子,東是莊稼地,多年來都是這樣。蟈蟈是有靈性的東西,西岸的蟈蟈之所以不叫是不敢叫,因曾有朱元璋的天子“旨意”所為。當年朱元璋夏季在此放牛時,河青草悠悠,河潺潺流動,而長年不息。這樣的好環境,蟈蟈多是免不了的。而朱元璋在放牛累了時,喜躺在河邊的石板上睡覺,往往會被蟈蟈的叫聲一次次驚醒,心裡非常反感,朱元璋就起來拿著柳條驅趕周圍的蟈蟈。沒有想到的是剛剛躺下睡著,蟈蟈又返回身邊叫起,搞得朱元璋心煩意亂,內心極為不爽。在朱元璋應天登基後,閒來遊玩之際聽到了蟈蟈的叫聲,又想起了蟈蟈曾經惹得自己難以入眠的心煩之事。於是口頭嬉戲性傳旨:“欽命茂李大橋西岸的蟈蟈變成啞巴不能再發聲,如果想叫可去東岸,否則將治罪。”從此西岸的蟈蟈再也不敢出聲了,全變成了啞巴,而只有到東岸時才敢發出叫聲。隨後村民李大爺頓了頓便笑著說:“你還別不信,夏天我們在西岸看見蟈蟈時,用樹枝驅趕都不叫;也有人逮住了東岸的蟈蟈放在籠子裡後掛在西岸的牆上,一直到晚也聽不到叫聲。“筆者聽後也笑了,既蟈蟈是有靈性的精靈,可至今都不敢有違“旨意”吧。可惜由於人類的涉足,茂李村再也見不到蟈蟈了。
西側橋墩附近 夏天沒有蚊蟲
大橋西側橋墩周圍沒有蚊蟲早已經傳了很多年,也是村民們常常津津,道的趣事,筆者聽後也覺得稀奇,從第一次去時就仔細觀察了大橋周邊的環境,跟其他地方大橋周邊,環境並沒有什麼區別。雖然河道至今一直流水不息,但比起以前的水流量,小得太多了,而且雜草叢生。在夏,蚊蟲四處騷擾時,怎么會單單西側兩個,墩周圍沒有蚊蟲呢?筆者第二次去時帶著這個疑惑問詢了一位在大橋西岸遊玩的老人,大叔笑著說出了緣由,因大橋周邊樹多草多,正是放牛的好地方。一次朱元璋放牛累了時,喜歡躺在大橋河邊的,塊長條石板上休息,而這塊石板離著西岸近,並且離著大橋西側的,個橋墩不遠。有一次朱元璋放牛時躺在石板上睡著了,周邊的蚊蟲圍了上來,張嘴就咬,把朱元璋咬得體無完膚。既疼又癢的朱元璋用手撓了這邊,又撓那邊,撓的身上到處是一道道的血絲。朱元璋在生氣之時,又看到一片蚊蟲圍著轉悠,就發恨說:“可恨的蚊蟲,如果敢再咬我,等我做了天子就讓你們這些妖孽斷子絕孫。”哪知蚊蟲似有靈性一般,聽後立即四散,自此不敢再靠近朱元璋半步。自此以後,朱元璋不管是中午,還是晚上在此睡覺或休憩,再沒有蚊蟲來騷擾過,李大叔還說:“前些年大橋沒有擴寬前,村民在夏季的晚上經,來大橋上涼快,一般都是在西側的兩,橋墩附近,就是不帶扇子也沒有蚊蟲。而在不遠處蚊蟲卻一片片的,時不時地騷擾人,讓人心煩。”從大橋擴建完以後,白天和晚上來來往往,車輛太多,也較易颳起塵土,而,此涼快的人才越來越少了。
大橋邊的野棗樹 沒有棘針好奇怪
野棗樹長棘針,人人盡知,而在茂李大橋,的野棗樹卻沒有棘針。據李大叔說:“大橋兩岸的野棗樹以前多,現在很少見了,主要是近年來進行漯河河道整治被清理了。”李大叔又接著說:“小時候就常聽爺爺說起這個事,傳了多少年了,就是沒有見過有棘針的野棗樹。”據說是朱元璋在此放牛時,牛來回到處亂跑,有一次在西岸拿著柳條驅趕牛時,在野棗樹中間來回穿梭,沒有想到的是棘針把朱元璋的褲子下角撕了好幾道口子。本來落魄至此的朱元璋就只有這一條舊褲子,如此狼狽卻又無可奈何。朱元璋登基之後在帶領大軍征戰的途中,看到山坡上野棗樹很多,就想起了在茂李村放牛時曾經被撕破褲子的糗事。於是發出感慨說:“要是那片酸棗樹沒有針多好哇!我就不會那樣臉羞啦。”說來也怪,從此之後,茂李大橋岸邊的棗樹上的棘針一夜之間脫落無存。一直到前些年因為河道清理去除了礙事的野棗樹為止,村裡的老百姓都沒有再見到岸邊的野棗樹長過棘針。
看到這三個有趣的傳說後,大家可能會忍俊不禁地笑起來,這怎么可能呢?說實話,我也不信,看起來貌似編的一樣。筆者不過,從愛好民俗民史的角度而經過走訪,把流落民間的趣事傳說而進一步詳細整理出來而已。這些趣事傳說畢竟過去了多年,加上前些年受經濟的影響,沒有人再去關注。特別是近年來,對民俗文化出現了異常重視的好兆頭,留給後人一點民俗記憶已經顯得非常的重要。這三個趣事傳說儘管早已經被村民輩輩流傳了多年,但是至今聽來仍然妙趣橫生,膾炙人口。
人口分布
李姓是中國的大姓,占人口的7.9%。章丘有十一“李”,其中繡惠“茂李”乃大家望族。至今,李氏宗祠保存完好,是章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家族祠堂。整體建築體現了北方家族祠堂的建築風格,又隱含著“老子”吳楚文化的內涵。
追溯歷史,李氏家族作為章丘的望族,歷來在章丘志書上多有記載。據1931年修《李氏族譜》記載:早在元末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李氏由河北棗強遷至章丘茂李村。這要比明洪武年間開始的第一次大移民早30多年。這就是說,早在元代,河北的棗強就已經成為移民遷出地了。到了三世祖秉禮公亨魯,少年時與明太祖為布衣交,幼讀儒書,品端學粹。洪武二年,特旨征授左正言,浩授諫議大夫,封贈二代。時近至尊,樞密軍機,均得參贊。後歿於官,詔遣御前大臣撫柩歸里,葬於祖瑩西。清鹹豐初年(1855年左右),創建宗祠,距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了。
李氏祖墓占地26官畝(約1.73萬平方米),遍植柏、柿、青桐、海棠,取“百世同堂”之意。祖墓舊址現仍保存有李氏一世祖淨淵公神道碑一座。
祖墓東南為李氏宗祠,占地約2000平方米,分前後院。據《李氏族譜·宗祠記》記載:宗祠前有大影壁,左右各有木柵便門。門上有橫匾,左“木本”,右題“水源”。過影壁西側有大青石,平坦如床,人呼為“臥龍榻”。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微時在此牧牛,夏日嘗偃臥其上,枕桿仰臥,舒布四肢,如“天”字之形。朱元璋登九五後,石突綻一角如蟠龍婉蜒,遠近來觀,嘆為奇異,因共呼為“臥龍榻”。石上原刻有“臥龍榻”三字及詩二首,其一曰:
補大遺剩飽風塵,流落簧偎獺水濱。
光武釣台休艷羨,牧人下榻有前因。
另一首曰:
弄笛歸來戴月明,脫蓑堰息像‘天’形。
人龍飛舞石龍現,霖雨蒼生頌太平。
李氏家族與老子為一脈
李氏宗祠5間,均帶抱廈門,門窗上有吉祥雕花;青磚黑瓦、飛檐翹脊。在正門上方懸掛“李氏先祠”匾,過大門有甬路直接過廳。過廳面闊12.5米,進深8.5米,高6米,前後門相通。過廳前植蒼松翠柏,兩邊各有拱門與後院相通。在大殿的前面左右兩側各有一棵高大松樹,讓整座建築顯得古樸肅穆。
最能體現李聃“老子”思想文化內涵的是宗祠兩邊的匾額,東拱門匾額刻“柱史遺蹟”、“迪維前光”。柱史就是“柱下史”的簡稱。有多個含義,一般指侍郎等朝官。有時指御史,特別是漢以後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如唐朝嚴維的《剡中贈張卿侍御》詩:“早列月卿位,新參柱史班。”唐韓翃《送李侍御赴徐州行營》詩:“少年兼柱史,東至舊徐州。”但這裡柱史是指老子。“柱史遺蹟”、“迪維前光”,就是說李氏家族與李聃“老子”為一脈,老子的思想希望李氏後昆繼續發揚光大。
仿效函谷關匾額內涵
西拱門匾額刻“世德作求”、“紫滿函關”,也引用了歷史典故,即東來紫氣滿函關。“紫”指紫氣東來,“函關”指函谷關,在我國歷史上久負盛名,在屏障中原的過程中起了巨大作用。傳說老子化胡西去流沙道,經此關前,關吏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舊時比喻吉祥的徵兆。同“紫氣東來”。老子在此為尹喜作《道德經》五千言,從此德行天下。秦王贏政曾雄居此關,橫掃六國,完成華夏統一大業。秦時的函谷關已湮圮,如今所保留的是河南函谷關。為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朴主持建造,楊朴有功,封將梁侯。描寫函谷關的著名對聯有:
勝跡漫尋周柱史,
雄關重睹漢樓船。
顯然,李氏宗祠的修建者李氏族人對“周柱史”、“漢樓船”等都十分熟悉,整個建築內涵體現了“老子”的思想,也仿效了函谷關匾額的深邃內涵,十分有意義。
兩拱門內俱有龍爪槐,枝幹盤屈,宛如虬龍。傳說朱元璋在茂李放牛時,端坐其上,對同伴們說“我坐龍墩了。”其他孩童欲上卻怎么也做不上去。1982年,該龍爪槐被濟南市林業局確認為濟南市龍爪槐之冠。
在院北,後堂5間,正中懸“百世同堂”匾。堂內供奉祖先木主。堂後牆及兩山均豎立屏,書歷代昭穆名諱。廳堂東山有便門通守祠役住所。並有向北後門可達祖墓,每逢祀事,往來便利。宗祠現為茂李國小,過廳、拱門、後堂、臥龍石均保存完好。
名人事跡
據民國十二年所修《李氏族譜》記載:李氏一世祖元代由河北棗強遷至章丘茂李村。三世祖李亨魯,字秉禮。“幼讀儒書,品端學粹。洪武二年,特旨征授左正言,誥授諫議大夫。封贈二代,時近至尊,樞密軍機,均得參贊。後歿於官。”後有李秉璐、李蘭山、李鳳灝等傑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