苽底村

苽底村

苽底村是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白桑鄉下轄村,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棉花、油料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苽底村
  • 外文名:Guadicun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白桑鄉
  • 面積:4.58 km
  • 政府駐地:苽底村
  • 電話區號:0356
  • 郵政編碼:048101
  • 人口數量:1500 人
  • 車牌代碼:晉E
簡介,人文歷史,

簡介

苽底(guā dǐ)村位於陽城縣白桑鄉南部,距縣城11公里,距鄉鎮府3公里。總面積4.58平方公里,分北香台、鄭家溝、苽底(guā dǐ)三個自然莊,有耕地2300畝,年平均氣溫11℃~12℃,降雨量大約550~600mm,多集中於七、八、九月份,無霜期194天,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棉花、油料等。全村共有1500口人,其中黨員45人,支村兩委班子6人,設三個村民小組,村民以從事農業、運輸業及外出務工為主。村裡有一所全日制國小,即苽底(guā dǐ)完小;一所幼稚園,即苽底(guā dǐ)幼稚園;一個農村合作醫療點,即苽底(guā dǐ)村衛生所。陽濟公路穿村而過,東北緊臨獲澤河,交通便利,風景秀美,資源豐富。村內有白慕軒紀念碑、英烈橋等紅色教育基地,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硫磺、砂岩礦等資源,陽城縣第三化工廠、下西溝磺廠、苽底(guā dǐ)村南溝硫鐵礦、苽底(guā dǐ)村南凹溝硫鐵礦等企業駐紮本村。新一屆兩委班子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積極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村級經濟發展良好,晉陽生態鴕鳥養殖場、衛兵專業農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養殖園區建設發展迅速,村民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苽底村
苽底村
村兩委幹部與牛衛兵(左二)在衛兵蔬菜大棚
苽底村
苽底村冬季日出
苽底村
苽底村苽底自然莊一角
苽底村
苽底村鄭家溝自然莊一角
苽底村
苽底村北香台自然莊一角

人文歷史

革命烈士與世共存
苽底(guā dǐ)村東有座“英烈橋”,橋頭豎著一座碑,碑上記載著抗日村長白慕軒烈士的事跡。為保一方平安,他帶領村民搞土改、抗日寇。民眾愛他、敬他;敵人怕他、恨他。
1938年12月5日,白慕軒同志不幸被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嚴刑拷打,金錢利誘下,他嚴守黨的機密,永不叛黨。1941年在楊柏秋川河被敵人殺害。
1946年,黨和人民政府在苽底(guā dǐ)村的紅甲坡為白慕軒同志立了碑。198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晉東南地區行政公署民政局追認白慕軒同志為革命烈士。
為了更好的保護烈士紀念碑,苽底(guā dǐ)村民於1973年將白慕軒烈士的紀念碑從紅甲坡遷至村東石拱橋北側,並將此橋命名為“英烈橋”。
每年清明節前後,四面八方的中小學生都來到烈士碑前,瞻仰獻花、緬懷英烈。
抗洪英雄譜
1973年7月,一場特大暴雨使得苽底(guā dǐ)村旱情暫時得到緩解,但隨之而來的是洪水的嚴峻考驗,祖輩以種地為生的農民,看著河灣里200餘畝長勢喜人的莊稼,自然回想起近年來冬春苦幹取土造田的艱辛,那是學大寨的成果,是全體村民勞動的結晶。為了保住良田,拓寬疏通新開的河道是唯一的方法。險情就是命令,黨支部一聲令下,全體黨員幹部,民兵齊回響,抗洪兵分兩路,一方面加高河壩,一方面開炮擴渠。為了保住良田,人們忘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從黎明乾到晚上,從晚上乾到黎明,雨水汗水交織往下淌。到7月3日清晨,雨還在下,洪水還在漲,護壩的隊伍在分批下撤。由於人多,在最大洪峰到來時,最後一批負責組織掩護大夥的八個人來不及撤離,不幸被洪水捲走。
群山肅立,河水嗚咽,苽底(guā dǐ)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人們牢牢記住了這一天:一九七三年七月三日,記住了捨身抗洪的英雄的名字,他們是:
白海深,中共黨員,村黨支部副書記,民兵教導員,抗洪搶險總指揮。
靳鐵煉,中共黨員,民兵連長,抗洪搶險副總指揮。
牛正第,中共黨員,村委幹部。
白玉珍,中共黨員,復轉軍人。
吳來順,基幹民兵。
李張魁,基幹民兵。
白文瑞,學生。
李國興,學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