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惠社

英惠社

英惠社位於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辦英龍居委會英惠巷,地處三叉路口,形成獨特社區中心空間。據《八閩通志》記載:英惠社始建於唐代,原名延福祠。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社鼓自鳴,而神童黃泳賜五經及第。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郡人王晞亮請命於朝廷,獲準賜額“延福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英惠社
  • 地理位置: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辦英龍居委會英惠巷 
廟宇簡介,建築結構,主祀神像,文化古蹟,

廟宇簡介

英惠社位於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辦英龍居委會英惠巷,地處三叉路口,形成獨特社區中心空間。據《八閩通志》記載:英惠社始建於唐代,原名延福祠。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社鼓自鳴,而神童黃泳賜五經及第。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郡人王晞亮請命於朝廷,獲準賜額“延福祠”。
英惠社
乾道六年(1170年),敕封社神為善應侯,旋進封為“孚惠迪德王”,迄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建築結構

現存英惠社為明代建築,此後略有維修,至今保存完整。整座建築造型獨特,由前到後呈梯形,民間稱為“龍頭”形,其先梁式與穿斗式並用,“徹上明造”一目了然。它坐東朝西,建築面積達517平方米,主要由前殿、拜亭、正殿組成,處於三叉路口,是古代城建非常特殊實例。其結構形式體現古代建築師因地制宜科學設計,正殿用十字令拱,翼型拱承脊檁法,尤其在明代重修時保存宋代一些木構營造法,與三清殿相似,為現存古建築少見。
英惠社前原有南宋狀元黃公度石坊一座,賜額《文筆鐘靈》四字,現存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滔宗祠大門石牆。石坊前原有筆塔一座,後因道路建設改造拆除,其石雕塔尖塔剎等存於英惠社內。該社原有社媽李三夫人一尊,每年元宵出巡各家各戶,讓婚後女子為求生男育女請花,有現存木匾《龍村賜孕》為證。社南還保存宋代三台井,清嘉慶丁卯年(1807年)重修刻字。
英惠社

主祀神像

英惠社正殿主祀孚惠迪德王,並祀社媽李三夫人、哪吒、陳靖姑神像。社右側(現處莆田軍分區內)原建有奉祀媽祖的忠孝堂、駐駕亭、梳妝樓,為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從湄洲迴鑾巡安駐駕處,忠孝堂內媽祖神像現移奉於英惠社右殿。英惠社系北河黃、林、鄭三姓共有,歷代均由三姓鄉親舉辦農曆正月十五聖公元宵、正月廿九媽祖元宵和八月聽“聖公卦”、九月擺宴桌等民俗活動,莆田傳統文化的氛圍濃厚。2001年10月,董事會倡議民間捐資維修,重塑神像,恢復古社原貌和民俗祭祀活動。

文化古蹟

為保護這一文化古蹟,2003年3月,荔城區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成立荔城區道教英惠社管委會。同年9月,被市人大常委會確定為《莆田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之名城景觀重點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