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花鼓

英山花鼓

英山古為皋陶部落,漢為英布封候,宋為畢升故里,今為作家之縣的英山,乃江淮文化,荊楚文化,南北文化,佛教文化的交匯地,堪稱京、漢、楚三大劇種之母的採茶戲千年衍演於此,風靡全球的黃梅戲之基本聲腔亦脫胎於斯。

英山花鼓是具有關公楚韻的地方民間曲藝,其藝術形式多樣,世代相傳,獨具典型的地方色彩,莫不渲染於婚喪喜慶,佛道祭祀,或日常生活之中,而獨具典型的大別山山鄉風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山花鼓
  • 外文名:Yingshan flower drum
  • 所屬地區湖北·黃崗·英山縣
  • 文化遺產名稱:英山花鼓
  • 遺產編號:Ⅴ-3
基本信息,流派和藝術,

基本信息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英山縣
遺產級別:市

流派和藝術

英山花鼓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由1、天化鼓(亦稱打花鼓,地故事,圈子戲);2、地花鼓(亦稱唱花鼓、唱唱兒、唱坐檯);3、南調花鼓;4、北調花鼓四種類型而構成,這四大類花鼓,無論是在曲目內容,表演藝術上還是音樂曲調上,各具特色和風格,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1、天化鼓:偏重於打擊樂來烘托氣氛,鑼鼓伴奏,邊打邊唱。
2、地方鼓:這種花鼓表演形式既有打擊樂烘托氣氛,也有絲竹樂器伴奏,大多是坐檯演唱,一人唱眾人和,自打自唱自幫腔。
3、南調花鼓:南調花鼓不同於天花鼓和地花鼓。這類花鼓盛行於南河。東西二河則少有人傳唱,其曲目以演唱“鳳陽歌”為主,也有演唱人情風俗的即興而歌。唱詞系以七字句的“四句回頭”之詞體較多,襯詞襯句運用充分,其表演形式一男一女,男提小鑼,女背花鼓,分解動作,造型頻繁,表演優美。曲調輕快,婉轉動聽。
4、北調花鼓:“北腔沒得南腔好,南腔沒得北調高”。這是打花鼓唱詞中所唱的,的確如此。盛行於英山草盤,雷店一帶的北調花鼓,其聲腔高吭激越,節奏鮮明,鑼鼓伴奏,俗稱“打拗經”,表演隨心,曲目多以風土人情,詠物抒懷為主。
英山花鼓這一地方民間藝術形式也同其它一切事物一樣,並非靜止不變,它是通過古往今來人們生活交往和各種藝術形式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通過廣大人民民眾代代口傳身授,逐步發展而來的。新中國成立後,英山創作了大量的新的優秀詞曲,對英山花鼓在源頭挖掘、收集的同時,並在各個不同時期,以其進行整理改編,出席省地乃至全國業餘會演獲獎,並攝製成電視節目展播,受到社會好評,由此,英山花鼓才得以在新世紀重新得到人們的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