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之國會革命》是宋教仁所著作品,出自於《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英國之國會革命
- 作者:宋教仁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英國之國會革命》是宋教仁所著作品,出自於《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英國之國會革命》是宋教仁所著作品,出自於《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頃者外報相傳,陽曆八月十日,英國上院開議“國會法案”,卒以百三十一票多數之表決,通過成立,於是英國政界三年來爭議不定之制限上院否決權問...
《英國國會史》是2003年1月1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國)比幾斯渴脫。內容簡介 《英國國會史》從英國國會約公元九世紀時的最早起源,敘述到十九世紀末國會的發達時期,分為初創、成長、鞏固、發達四個階段進行詳細闡述。目錄 第一章 國會設立 第二章 國會政治之設立 第三章 國王親政 第四章 ...
要求國會同意向臣民徵收臨時捐稅。最初召開於1265年除天主教高級教士和世俗貴族外,還正式邀請騎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參加。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 (公元1272—1307年在位) 為籌措戰費,仿先例再度召開,被譽為“模範國會” 。此後,經常召開,成為固定的封建等級代表機構。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成為代議機構。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1688年政變(見光榮革命)後在英國建立起來的國家政體,也稱議會君主制或立憲君主制,屬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形成的歷史 孟福爾議會 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無視《大憲章》,指定親信取代具有否決權的15人會議。國王同貴族之間以及貴族內部出現紛爭,以西蒙·德·孟福爾為首的貴族反對派在內戰中...
英國國家制度不論是君主、議會、行政機構或法院,都深植其根於悠久的歷史中,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通過政治實踐逐步完善起來的。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
《英國革命》是201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英) G.M.屈威廉。內容簡介 該書稿通過詳盡分析英國革命前後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尤其是英國國內的社會、政治和宗教狀況,回答了1688-1689年的英國革命何以稱為“光榮革命”。作者認為,英國王室力量的弱小,新教力量的強大,以及法國等外在力量的存在使得英國避免了...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標誌著事件開始,1688年議會反對派發動宮廷政變(又稱“光榮革命”)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布文獻《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議會君主立憲制。 15...
1947年提出英國要走一條有別於蘇聯十月革命的英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1951年公布第一個和平過渡綱領《英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宣布英國可以通過將議會改造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民主機構並建立人民政府的道路,過渡到社會主義。1977年,部分黨員因不同意黨的路線而退黨,另立英國新共產黨。1988年 9月,英共發表了《面向...
3、歐洲極右分子參拜靖國神社 英國國家黨被批虛偽 英國極右政黨英國國家黨代表亞當·沃克“拜鬼”則遭遇更多質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攻陷東南亞後,俘虜了大批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軍人。許多英國軍人在戰俘營遭到虐待、折磨,甚至虐殺。沃克參拜後告訴美聯社電視頻道,他認為此舉是向戰死者致敬,“他們是為國捐軀的...
起源於中世紀英國的封建等級代表會議。十七世紀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正式確立了議會制度,其後美、法等國相繼採用。它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原則組織起來,是資產階級民主制的重要組織形式,一般由上、下兩院組成,有的只設一院。其成員稱議員,大部分由公民選舉產生,有的由國家元首直接任命或按特定身份充任。...
《英國革命之起因(1529—1642)》是一部由(美) 勞倫斯·斯通所著的書籍,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英國內戰導致國家分裂,造成浩大的政治變革,是英國歷史上最具決定性和戲劇性的衝突之一。對所有對查理一世與克倫威爾之間激烈權力鬥爭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部經典著作都是必讀書。在這部開創性著作中,...
於是,英國的君主立憲政治通過這次不流血的革命而正式確立下來。這是人類憲政民主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光榮革命”後的國王仍掌控行政大權,議會成為完全主宰尚需時日。1690年3~4月,英國議會的《財政法案》將“國王靠自己生活”轉變為“國王靠議會生活”;1694年的《三年法案》限制了國王召集、解散議會的隨意性...
議會起源於英國,是從封建性質的等級會議演變而來的。1265年貴族西蒙·德·蒙德福特(又譯西蒙·德·孟福爾)以攝政名義召開由貴族、僧侶、騎士和市民參加的會議。後來被認為是英國議會的開端,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於1689年、1701年通過《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賦予議會立法、決定財政預算、決定王位繼承...
納西比會戰是17世紀中葉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以克倫威爾為首的國會軍隊與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之間進行的一場決戰。英王查理一世實行宗教專制,迫害非國教教徒,引起了廣大清教徒和資產階級的反抗,於1642年1月離開倫敦來到北方的約克城,在這裡依靠封建貴族的支持組織軍隊,宣布討伐國會。英國內戰隨之爆發。內戰開始時...
城市代表的參加和下議院的形成,對以後英國歷史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正在興起的市民階層與下層貴族聯合,利用議會批准賦稅和通過法案的權力,對王權起了限制作用。光榮革命後,議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是土地貴族(托利黨)操縱著議會議員的選舉。一些“衰敗選區”仍有議員名額。工業革命展開後,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為...
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開新國會,標誌著英國革命的開始。1642年1月,查理一世離開革命形勢高漲的倫敦,北上約克組織保王軍隊,準備以武力鎮壓國會派的“叛逆”行為。8月22日,他在諾丁漢樹起了王軍旗幟,宣布討伐國會內的叛亂分子,從而拉開了英國內戰的序幕。內戰 1642年10月23日,王軍同國會軍在埃吉山進行了首次...
《1832年改革法案》(英文:Reform Act 1832)是英國在1832年通過的關於擴大下議院選民基礎的法案。該議案改變了下議院由保守派獨占的狀態,加入了中產階級的勢力,是英國議會史的一次重大改革。背景介紹 在英國下議院全體658位議員當中,有467席是市鎮代議士,186席是郡區代議士,以及五席大學代表。自工業革命...
近代意義上的代議制度起源於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後產生的封建等級代表會議,與內閣制相結合而正式確立,進而形成了凌駕於國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機關。這種議會制被其他國家認可且迅速傳播和效仿。產生背景 如果說17、18世紀政治學的使命主要是在徹底批判專制及其政治學說的基礎上闡述民主制度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原則,那么,...
《1832年改革法案》(英文:Reform Act 1832)是英國在1832年通過的關於擴大下議院選民基礎的法案。該議案改變了下議院由保守派獨占的狀態,加入了中產階級的勢力,是英國議會史的一次重大改革。背景介紹 在英國下議院全體653位議員當中,有467席是市鎮代議士,186席是郡區代議士。自工業革命以後,英國人口大量由...
兩黨制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實行兩個主要政黨交替壟斷政權的制度。早在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議會中就形成了兩個政治派別:輝格黨和托利黨。兩黨交替執掌政權。後來形成一種制度,流行於英美等國。採用兩黨制的國家,通常由在議會中,特別是下議院中占有多數議席或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的一個政黨作為執政黨組織政府(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