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稈野古草的別稱,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根莖較粗壯,幼嫩植株可作飼料;根莖密集,可固堤,也可作造紙原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苫草
- 拉丁學名:Arundinella hirta (Thunb.) Tanaka
- 別稱:毛稈野古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百合綱
- 亞綱:鴨跖草亞綱
- 目:莎草目
- 科:禾本科
- 亞科:黍亞科
- 族:野古草族
- 屬:野古草屬
- 亞屬:野古草亞屬
- 種:苫草
- 分布區域:全國各省區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名字由來,
形態特徵
苫草shān cǎo,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簇生,根系發達,耐乾旱,耐貧瘠,莖稈富有韌性。根莖較粗壯,被淡黃色鱗片,鬚根直徑約1毫米。稈直立,高90-150厘米,徑2-4毫米,質稍硬,被白色疣毛及疏長柔毛,後變無毛,節黃褐色,密被短柔毛。葉鞘被疣毛,邊緣具纖毛;葉舌長約0.2毫米,上緣截平,具長纖毛;葉片長15-40厘米,寬約10毫米,先端長漸尖,兩面被疣毛。圓錐花序長15-40厘米,花序柄、主軸及分枝均被疣毛;孿生小穗柄分別長約1.5毫米及4毫米,較粗糙,具疏長柔毛;小穗長3-4.2毫米,無毛;第一穎長2.4-3.4毫米,先端漸尖,具3-7脈,常為5脈;第二穎長2.8-3.6毫米,具5脈;第一小花雄性,長3-3.5毫米,外稃具3-5脈,內稃略短;第二小花長卵形,外稃長2.4-3毫米,無芒,常具0.2-0.6毫米的小尖頭,基盤毛長1-1.6毫米,約為稃體的1/2。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多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省;蘇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
主要價值
幼嫩植株可作飼料;根莖密集,可固堤,也可作造紙原料
名字由來
大概與最初用來苫糧、苫房有關。據老人講,原先,農家是用苫草來打苫的。每年秋後,農家都要割些苫草,待晾乾後,用麻繩打制草苫以苫糧垛。因苫草抗浸泡,不易腐爛,故苫草編的草苫比麥秸編的草苫更耐用,更受農家喜歡。苫草還是披草房的上好材料。苫草用桐油浸泡後,更耐腐爛,結實無比,能抵擋風雨侵蝕,而且這種苫草披的房屋冬暖夏涼。
苫草根系發達,生命力頑強。生長在龍口海灘上的苫草,其防風固沙的作用不可小覷。舊時龍口沿海一帶的塋盤上多有苫草,究其因,是百姓薅苫草撒在塋盤上用來護墳頭的。這些塋盤裡的苫草儘管被火種燒得體無完膚,來年春天照樣能吐出一片新綠。
苫草還可以用來編蒸大餑餑的籠頭。編籠頭前,先褪掉苫草稈上的葉子,再用麻繩勒制,這種籠頭的底部呈圓柱狀,達到一定高度後逐漸收攏成圓錐狀,籠頭的最頂端繫繩,以便提放。這種苫草籠頭細密而不漏氣,用它蒸出來的大餑餑光潔漂亮,格外香甜,因而倍受鄉里人歡迎。
舊時的元宵節,龍口一帶流傳著用苫草稈來製作菜燈燈芯的習俗。據說,這種燈芯燃燒時,其灰燼為豆狀,寓意來年的大豆會有好收成,能給農家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