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辭海譯叢》中的一本。《辭海譯叢》兼收並蓄國外名家名著,力求打開科學人文的情懷,走進開放的思想世界。本書是約瑟夫·洛克的傳記。傳主約瑟夫·洛克(1884-1962),美籍奧地利探險家、植物學家、地理學家和語言學家。曾於20世紀初,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美國農業部、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的探險家,撰稿人、攝影家的身份到雲南滇緬邊境以及西藏考察。他對雲南附近村落風土人情和動植物的考察文章,激發出了著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麗傳說。洛克前後在麗江瀘沽湖上共住了八年,人們把那個島嶼改名為洛克島。
基本介紹
- 書名:苦行孤旅:約瑟夫·F·洛克傳
- 作者:史蒂芬妮·薩頓 (Stephanne Sutton)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640159
- 外文名:In China's Border Provinces:the Turbulent Career of Joseph Rock,Botanist-explorer
- 譯者:李若虹
-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 頁數:436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辭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苦行孤旅:約瑟夫·F·洛克傳》是唯一一本用洛克的日記、書信以及對當事人的採訪等一手資料寫成的傳記。他,把香格里拉展現給世界;他,連綴20世紀上半葉中國西南邊境的社會生活、自然界域和動植物考察;他,接受美國三大機構委派前往亞洲考察植物物種,同時為美國《國家地理》寫稿;他,孑然一生,乖戾低調,掙扎在中西文化的兩重界域。
作者簡介
作者:(美)史蒂芬妮·薩頓著,李若虹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第1章玉龍雪山之行
納西人:定居雲南的藏族移民
第2章起步維艱:少年時光和夏威夷歲月
2.1夏威夷植物標本室的創建
2.2入美國籍
2.3尋找大風子樹
2.4西方科學家在中國的新發現
第3章彩雲之南:政治形勢和日常生活
3.1鴉片政治
3.2中國人的冷漠
3.3西方來的傳教士及其影響
第4章甘青之行
4.1從雲南到四川:中國的崎嶇山路
4.2昭通百姓的疾苦
4.3夏河的回藏衝突
第5章日記:洛克的內心世界
5.1洛克對中國人的態度
第6章尋求神秘之山
6.1侯家寺的跳神
6.2甘肅的敵對勢力
6.3阿尼瑪卿山之行
6.4甘肅的騷亂
第7章殘忍的統治和昏庸的制度:卓尼、木里和永寧的土司
7.1卓尼和迭部
7.2卓尼楊土司
7.3木里統治者
7.4木里金礦
7.5永寧邊區
第8章貢嘎行
8.1羅斯福探險隊在永寧
8.2對貢嘎山的首次報導
8.3高漲的排外情緒
第9章納西人、國民黨和傳教士
9.1對傳教士的評價
9.2蔣介石深陷困境
第10章長征歲月
10.1翻天覆地的前兆
第11章進退維谷
11.1西部大遷移
第12章國民黨的倒台和共產革命的勝利
12.1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
12.2共產黨的攻勢
12.3尾聲
鳴謝
注釋
參考書目和文獻資料
人名譯名對照
譯後記
第1章玉龍雪山之行
納西人:定居雲南的藏族移民
第2章起步維艱:少年時光和夏威夷歲月
2.1夏威夷植物標本室的創建
2.2入美國籍
2.3尋找大風子樹
2.4西方科學家在中國的新發現
第3章彩雲之南:政治形勢和日常生活
3.1鴉片政治
3.2中國人的冷漠
3.3西方來的傳教士及其影響
第4章甘青之行
4.1從雲南到四川:中國的崎嶇山路
4.2昭通百姓的疾苦
4.3夏河的回藏衝突
第5章日記:洛克的內心世界
5.1洛克對中國人的態度
第6章尋求神秘之山
6.1侯家寺的跳神
6.2甘肅的敵對勢力
6.3阿尼瑪卿山之行
6.4甘肅的騷亂
第7章殘忍的統治和昏庸的制度:卓尼、木里和永寧的土司
7.1卓尼和迭部
7.2卓尼楊土司
7.3木里統治者
7.4木里金礦
7.5永寧邊區
第8章貢嘎行
8.1羅斯福探險隊在永寧
8.2對貢嘎山的首次報導
8.3高漲的排外情緒
第9章納西人、國民黨和傳教士
9.1對傳教士的評價
9.2蔣介石深陷困境
第10章長征歲月
10.1翻天覆地的前兆
第11章進退維谷
11.1西部大遷移
第12章國民黨的倒台和共產革命的勝利
12.1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
12.2共產黨的攻勢
12.3尾聲
鳴謝
注釋
參考書目和文獻資料
人名譯名對照
譯後記
後記
翻譯洛克的傳記完全是自發自願的。洛克這個傳奇人物、他的生活經歷、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和他對中國邊疆地區的熱愛引起了我莫大的好奇和熱情,而翻譯這部傳記就是來自這么一股實在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我從2002年開始注意到薩頓女士在1974年出版的這部洛克傳。那時我剛開始在哈佛燕京學社工作,而翻譯這部傳記的部分因緣還在於洛克和哈佛燕京學社的關係:二戰後的五年里,洛克曾是哈佛燕京學社的一名研究員,而我的辦公室就存有1945年至1950年洛克和當時學社社長葉理綏及董事會成員的來往書信。而在這之前,我的藏學老師阿里斯先生1990—1992年在哈佛大學梵文和印度研究系任客座教授時編寫過一本洛克的攝影集《喇嘛、土司和土匪:約瑟夫·洛克在中國藏區邊地攝影冊》。而近年來洛克在雲南麗江地區幾乎家喻戶曉,吸引了很多國外的遊客、旅行家、探險者和研究中國邊疆地區的學者。這也是迄今唯一一本認真參考檔案、一手史料和個人訪談而著成的洛克傳記。所有這些都促使我動手翻譯這本書。
殊不知,翻譯不易。這是初著手時始料未及的。2006年完成了初稿後,工作和家務繁忙,於是一拖再拖,初稿除了積塵之外,曾幾何時沒有任何進展。也曾聯繫過一兩家出版社,但不是人家三心二意,就是自己不覺情投意合,手頭雜事一多,也就一直擱置了。這種自願上手的活兒,如果沒有截止期,沒有出版社的推動和壓力,即便有初始的好奇和激情,但人一到中年,交上一份像樣的書稿可真難。 一
2012年深冬,在金邊出差回到上海,經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曹晉女士介紹,認識了上海辭書出版社總編輯潘濤先生。我向潘總介紹了洛克這個人物和自己的翻譯工作,想不到潘總立即表示有興趣。回美後,給潘總寄了兩章初稿。我們一拍即合。潘總團隊里的彭江傑先生和吳慧女士等同仁工作效率極高,和他們合作起來特別愉快、順暢。發出的簡訊和郵件,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不管是在辦公室還是在路上,總是及時回復。我們很快就處理了著作權事宜,定好交稿日期。於是10年之後,我又在工作之餘鼓起勁來修改譯稿。由於本人學識譾陋,英文和中文底子實在淺薄,譯作的錯誤肯定在所難免,有望讀者提攜和指點。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同仁們全力相助,我唯有滿心的感激。書中出現的所有疏忽和錯誤,無一例外,責任全在譯者。
翻譯不僅是不同語種間的交流,更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我花了不少時間來查找、校對原書中提及的地名和人名,儘量確保其準確性。其間當然也學到了不少其他地方難得的知識。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除了採用原書選用的照片之外,補入的照片除了少數幾張,我選用的都是未曾公開出版過的,且補入的照片都標明了出處。這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我想利用翻譯洛克傳的機會向讀者介紹未曾出版的洛克在西南和藏區的照片;再者,原書選用的照片基本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而且還有一些照片已在阿里斯先生編輯的攝影集中出現過,讀者已然觀覽。因此,我決定利用自己多年在哈佛大學工作的便利,採用一系列尚未出版的精彩照片,以饗讀者。
在此譯者需要感謝的親友、同事和長輩學者實在不可勝數。首先我要感謝哈佛燕京學社的同仁。他們不僅鼓勵我完成這一翻譯項目,還不斷提供翻譯方面的幫助。學社社長裴宜理教授不僅多方鼓勵我的研究和翻譯項目,還及時為我解答翻譯中的難點。我的同事蘇珊和葉玲不厭其煩,向我講解書中的一些段落和句子。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的初稿迄今依然埋在地下室而難見天日。還有我的師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陳慶英老師一直關心我的這一翻譯工程,時時給我以莫大的協助和鼓勵,而且還在這一項目進行的早期熱心推薦了幾位學生幫忙。同時更要感謝陳慶英老師為我作序。陳麗華、邱熠華和白麗娜三位同學多年前曾幫助我譯出了最後三章的初稿,在此一併表示感謝。同時,我還要感謝哈佛燕京圖書館和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圖書館的大力支持,為本書提供了洛克攝製的原版照片。哈佛燕京圖書館西文部林希文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和同事,他自始至終鼓勵我完成這一項目,並慷慨相助,提供所需的所有圖片。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圖書館和拉蒙特圖書館地圖收藏室館員全都竭誠相助,使我順利組成了原著中沒有的原版照片。在此特意感謝北京大學哲學系劉華傑教授提供洛克在夏威夷的墓地照。還有很多師友和同行,得知我從事的這一“苦差”,不僅付與全心的理解,還給予我不倦的鼓勵和支持。對他們的善心,我充滿感激。
我先生明韜一直全力支持我完成這一譯作。作為圖像軟體設計工程師,他在這方面提供的便利和高超的技術從譯作附加的40多幅洛克的照片中可見一斑,自不必言。我女兒依漾自小就不時聽我嘮叨洛克這個人,潛移默化,她現在竟然都想著有一天要去青藏高原看看那裡的高山大川。眼見我的譯作即將脫稿,她和我一樣高興。想來孩子再大一點自會領悟,洛克純屬一天才型另類,他的個性和空前絕後的小提琴大師雅莎·海菲茲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若虹
殊不知,翻譯不易。這是初著手時始料未及的。2006年完成了初稿後,工作和家務繁忙,於是一拖再拖,初稿除了積塵之外,曾幾何時沒有任何進展。也曾聯繫過一兩家出版社,但不是人家三心二意,就是自己不覺情投意合,手頭雜事一多,也就一直擱置了。這種自願上手的活兒,如果沒有截止期,沒有出版社的推動和壓力,即便有初始的好奇和激情,但人一到中年,交上一份像樣的書稿可真難。 一
2012年深冬,在金邊出差回到上海,經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曹晉女士介紹,認識了上海辭書出版社總編輯潘濤先生。我向潘總介紹了洛克這個人物和自己的翻譯工作,想不到潘總立即表示有興趣。回美後,給潘總寄了兩章初稿。我們一拍即合。潘總團隊里的彭江傑先生和吳慧女士等同仁工作效率極高,和他們合作起來特別愉快、順暢。發出的簡訊和郵件,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不管是在辦公室還是在路上,總是及時回復。我們很快就處理了著作權事宜,定好交稿日期。於是10年之後,我又在工作之餘鼓起勁來修改譯稿。由於本人學識譾陋,英文和中文底子實在淺薄,譯作的錯誤肯定在所難免,有望讀者提攜和指點。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同仁們全力相助,我唯有滿心的感激。書中出現的所有疏忽和錯誤,無一例外,責任全在譯者。
翻譯不僅是不同語種間的交流,更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我花了不少時間來查找、校對原書中提及的地名和人名,儘量確保其準確性。其間當然也學到了不少其他地方難得的知識。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除了採用原書選用的照片之外,補入的照片除了少數幾張,我選用的都是未曾公開出版過的,且補入的照片都標明了出處。這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我想利用翻譯洛克傳的機會向讀者介紹未曾出版的洛克在西南和藏區的照片;再者,原書選用的照片基本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而且還有一些照片已在阿里斯先生編輯的攝影集中出現過,讀者已然觀覽。因此,我決定利用自己多年在哈佛大學工作的便利,採用一系列尚未出版的精彩照片,以饗讀者。
在此譯者需要感謝的親友、同事和長輩學者實在不可勝數。首先我要感謝哈佛燕京學社的同仁。他們不僅鼓勵我完成這一翻譯項目,還不斷提供翻譯方面的幫助。學社社長裴宜理教授不僅多方鼓勵我的研究和翻譯項目,還及時為我解答翻譯中的難點。我的同事蘇珊和葉玲不厭其煩,向我講解書中的一些段落和句子。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的初稿迄今依然埋在地下室而難見天日。還有我的師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陳慶英老師一直關心我的這一翻譯工程,時時給我以莫大的協助和鼓勵,而且還在這一項目進行的早期熱心推薦了幾位學生幫忙。同時更要感謝陳慶英老師為我作序。陳麗華、邱熠華和白麗娜三位同學多年前曾幫助我譯出了最後三章的初稿,在此一併表示感謝。同時,我還要感謝哈佛燕京圖書館和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圖書館的大力支持,為本書提供了洛克攝製的原版照片。哈佛燕京圖書館西文部林希文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和同事,他自始至終鼓勵我完成這一項目,並慷慨相助,提供所需的所有圖片。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圖書館和拉蒙特圖書館地圖收藏室館員全都竭誠相助,使我順利組成了原著中沒有的原版照片。在此特意感謝北京大學哲學系劉華傑教授提供洛克在夏威夷的墓地照。還有很多師友和同行,得知我從事的這一“苦差”,不僅付與全心的理解,還給予我不倦的鼓勵和支持。對他們的善心,我充滿感激。
我先生明韜一直全力支持我完成這一譯作。作為圖像軟體設計工程師,他在這方面提供的便利和高超的技術從譯作附加的40多幅洛克的照片中可見一斑,自不必言。我女兒依漾自小就不時聽我嘮叨洛克這個人,潛移默化,她現在竟然都想著有一天要去青藏高原看看那裡的高山大川。眼見我的譯作即將脫稿,她和我一樣高興。想來孩子再大一點自會領悟,洛克純屬一天才型另類,他的個性和空前絕後的小提琴大師雅莎·海菲茲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若虹
序言
約瑟夫·洛克(Joseph F.Rock,1884—1962)是中國研究民族學、納西學和藏學的學者比較熟悉的一位西方學者。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不少西方探險家、學者、傳教士和旅行家懷有各種目的,開始來到中國西部邊疆地區。他們尋求考古發現,以西方人文科學的方法對當地的社會和風土人情進行觀察、記錄。早期的西方探險家和學者主要熱衷於中國西部的地下文物,比如,敦煌古代寫卷和黑水城文書的發現過程中都有這些外國人的身影。到了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外國探險家們對世界這一塊土地的熱情依然不減。不過,他們追尋的目標逐漸從考古發現轉向了對自然地理環境、人文習俗和社會制度的考察和研究,有些人在中國西部長期居住下來,對某一地區進行長期的跟蹤考察和記錄,還把他們的文稿寄往國外的刊物發表。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中國政治形勢的巨變,他們才不得不離開中國。在後期的這些西方探險家和學者中,洛克是頗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不僅以性格孤僻、勤於筆耕著稱,而且我們還可以說,他是唯一一位在中國西南邊疆地區長期生活和考察、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雲南的西方人。他在雲南麗江納西地區的活動、他對青海阿尼瑪卿山地區的動植物學考察、他把卓尼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帶去美國、他對四川木里藏族地區的探險以及民國時期和西南地區各路人馬的直接接觸和交往,都是轟動一時而且長期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事跡。
洛克在中國再次被人們提起和關注,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雲南麗江地區旅遊業的蓬勃興起。麗江的景點吸引了很多遊人,隨之洛克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有學者,也有傾心麗江的歷史和人文的普通老百姓,因此近年來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與洛克相關的文章,還有幾部書作出版。不過這些文章和書籍中,有一部分是基於道聽途說,加入國外尋得的一些資料,拼湊而成,還有的是在描寫洛克這個傳奇人士時添加了不少文學色彩和想像的。雖然有關洛克的各類故事讀起來聳人聽聞,但是缺乏對洛克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徵和人生意念的準確描寫和深入分析。這種現象引起了遠在美國的李若虹博士的關注,她決心把現有的唯一一部完整而又準確可信的洛克的英文傳記翻譯成漢文,介紹給國內關心洛克這個人物的讀者。
李若虹博士1988年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從哈佛大學內亞研究系畢業後,一直供職於哈佛燕京學社。這些年來,她擠出業餘時間來翻譯洛克的傳記,與她在哈佛的研究專攻和工作經歷實在是密不可分。洛克的足跡遍及中國藏區邊地,他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雲南,可以說是在歐亞內陸和青藏高原的最東端;1924~1927年,洛克得到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的資助,到阿尼瑪卿山地區採集植物標本;二戰結束後,從1945—1950年,洛克又被當時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葉理綏(Serge Elisseeff)教授聘為研究員,被派往雲南麗江從事他的納西學研究工作。至今哈佛燕京學社還存有洛克當時和社長的大量通信。正是這些淵源,若虹在哈佛燕京學社工作不久就開始了這一翻譯工作。翻譯實非易事,而這又是一部人事涉及面很廣、需要多種學科知識支撐的人物傳記,做起來更是需要毅力。雖經數年,但是若虹對這本譯著的熱心和努力不減起初。細水長流,經過努力,現在她終於完成了這一項目。
這本傳記是由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前任主任理察·霍華德(Richard A.Howard)教授的專職助理史蒂芬尼·薩頓(Stephanne B.Sutton)在1974年完成,由美國哈斯汀斯書房出版的。雖然洛克和薩金特教授的交往重在1924—1927年的甘青之行,但是這本書並非僅僅側重於洛克的這一段經歷,而是囊括了他一生與眾不同的經歷,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通過研讀、分析現有的各種一手材料,對這位探險家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做了細緻的描述和準確而又深入的分析。正如本書的標題《苦行孤旅》所展示的,洛克是一位傑出的植物學家、探險家和語言學家,但是他更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孤獨者!正如作者在為傳記尾聲處所寫:“他始終不能安心在一處逗留多時,總是在不停地旅行,不停地漂泊。他永遠只是一個移民,哪兒都沒有他安身的家。也許正是由於他年輕時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這就注定他將徹底失去自己真正的家園。中國曾經接納過他,可最終洛克竟無法在那兒找到歸宿而遭離棄。”
可以說,迄今在國內,我們還沒看到一本真正基於現存的史料的整理、研究而寫成的洛克傳。因此若虹經過多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完成的這本譯著填補了這一空白。雖則原著成書於40年之前,但是書中展示的洛克,這位傑出的植物學家、探險家和語言學家,這位孤僻難處的天才型學者一生的獨特的經歷,迄今讀來,仍然意趣盎然,別開生面。無論你是著迷於西南怡人風光的普通讀者,還是研究民國西南歷史、政治的學者,或是熱衷於了解20世紀前半期生活在中國的各路西方人在中國的觀感和體驗的人文愛好者,本書為讀者打開一扇獨到的窗戶。
若虹受過紮實的學術訓練,她的翻譯不僅力求準確,貼近原文,而且在翻譯過程中,她不斷對相關的歷史事件的前後細節、人物的背景和關係和相關人名、地名的淵源做過認真的校對和考究。本譯著是國內現今很多零散地編譯、摘錄部分內容再加上自己的感嘆而寫出的有關洛克的傳聞所難以企及的。另外,她畢業後一直留校任職,近水樓台,有選用哈佛大學圖書館館藏的各類老照片和史料的便利。若虹在漢譯本中添加多幀精彩的照片和洛克的親筆書信,這些原始材料現均收藏於哈佛大學多家圖書館內,更使這一傳記讀來栩栩如生,確實能使讀者對洛克這個傳奇人物有一全新的了解。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陳慶英
洛克在中國再次被人們提起和關注,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雲南麗江地區旅遊業的蓬勃興起。麗江的景點吸引了很多遊人,隨之洛克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有學者,也有傾心麗江的歷史和人文的普通老百姓,因此近年來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與洛克相關的文章,還有幾部書作出版。不過這些文章和書籍中,有一部分是基於道聽途說,加入國外尋得的一些資料,拼湊而成,還有的是在描寫洛克這個傳奇人士時添加了不少文學色彩和想像的。雖然有關洛克的各類故事讀起來聳人聽聞,但是缺乏對洛克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徵和人生意念的準確描寫和深入分析。這種現象引起了遠在美國的李若虹博士的關注,她決心把現有的唯一一部完整而又準確可信的洛克的英文傳記翻譯成漢文,介紹給國內關心洛克這個人物的讀者。
李若虹博士1988年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從哈佛大學內亞研究系畢業後,一直供職於哈佛燕京學社。這些年來,她擠出業餘時間來翻譯洛克的傳記,與她在哈佛的研究專攻和工作經歷實在是密不可分。洛克的足跡遍及中國藏區邊地,他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雲南,可以說是在歐亞內陸和青藏高原的最東端;1924~1927年,洛克得到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的資助,到阿尼瑪卿山地區採集植物標本;二戰結束後,從1945—1950年,洛克又被當時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葉理綏(Serge Elisseeff)教授聘為研究員,被派往雲南麗江從事他的納西學研究工作。至今哈佛燕京學社還存有洛克當時和社長的大量通信。正是這些淵源,若虹在哈佛燕京學社工作不久就開始了這一翻譯工作。翻譯實非易事,而這又是一部人事涉及面很廣、需要多種學科知識支撐的人物傳記,做起來更是需要毅力。雖經數年,但是若虹對這本譯著的熱心和努力不減起初。細水長流,經過努力,現在她終於完成了這一項目。
這本傳記是由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前任主任理察·霍華德(Richard A.Howard)教授的專職助理史蒂芬尼·薩頓(Stephanne B.Sutton)在1974年完成,由美國哈斯汀斯書房出版的。雖然洛克和薩金特教授的交往重在1924—1927年的甘青之行,但是這本書並非僅僅側重於洛克的這一段經歷,而是囊括了他一生與眾不同的經歷,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通過研讀、分析現有的各種一手材料,對這位探險家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做了細緻的描述和準確而又深入的分析。正如本書的標題《苦行孤旅》所展示的,洛克是一位傑出的植物學家、探險家和語言學家,但是他更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孤獨者!正如作者在為傳記尾聲處所寫:“他始終不能安心在一處逗留多時,總是在不停地旅行,不停地漂泊。他永遠只是一個移民,哪兒都沒有他安身的家。也許正是由於他年輕時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這就注定他將徹底失去自己真正的家園。中國曾經接納過他,可最終洛克竟無法在那兒找到歸宿而遭離棄。”
可以說,迄今在國內,我們還沒看到一本真正基於現存的史料的整理、研究而寫成的洛克傳。因此若虹經過多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完成的這本譯著填補了這一空白。雖則原著成書於40年之前,但是書中展示的洛克,這位傑出的植物學家、探險家和語言學家,這位孤僻難處的天才型學者一生的獨特的經歷,迄今讀來,仍然意趣盎然,別開生面。無論你是著迷於西南怡人風光的普通讀者,還是研究民國西南歷史、政治的學者,或是熱衷於了解20世紀前半期生活在中國的各路西方人在中國的觀感和體驗的人文愛好者,本書為讀者打開一扇獨到的窗戶。
若虹受過紮實的學術訓練,她的翻譯不僅力求準確,貼近原文,而且在翻譯過程中,她不斷對相關的歷史事件的前後細節、人物的背景和關係和相關人名、地名的淵源做過認真的校對和考究。本譯著是國內現今很多零散地編譯、摘錄部分內容再加上自己的感嘆而寫出的有關洛克的傳聞所難以企及的。另外,她畢業後一直留校任職,近水樓台,有選用哈佛大學圖書館館藏的各類老照片和史料的便利。若虹在漢譯本中添加多幀精彩的照片和洛克的親筆書信,這些原始材料現均收藏於哈佛大學多家圖書館內,更使這一傳記讀來栩栩如生,確實能使讀者對洛克這個傳奇人物有一全新的了解。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陳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