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學名:Chrysanthemum indicum L.)是菊科菊屬多植物,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長或短匍匐莖。莖直立或鋪散,分枝或僅在莖頂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莖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較多,基生葉和下部葉花期脫落。頭狀花序直徑1.5~2.5厘米,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瘦果長1.5~1.8毫米。花期6~11月。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栽培技術,選地,整地,覆蓋無紡布,清溝、澆水,種子處理,播種,蓋遮陽網,除草,追肥,病蟲害防治,蚜蟲,地老虎,根腐病,主要價值,藥理作用,
形態特徵
中部莖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7(10)厘米,寬2~4(7)厘米,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而邊緣有淺鋸齒。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寬楔形,葉柄長1~2厘米,柄基無耳或有分裂的葉耳。兩面同色或幾同色,淡綠色,或乾後兩面成橄欖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
頭狀花序直徑1.5~2.5厘米,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片約5層,外層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5~3毫米,中層卵形,內層長橢圓形,長11毫米。全部苞片邊緣白色或褐色寬膜質,頂端鈍或圓。舌狀花黃色,舌片長10~13毫米,頂端全緣或2~3齒。瘦果長1.5~1.8毫米。花期6~11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廣布於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各地。生於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濱海鹽漬地、田邊及路旁。
栽培技術
選地
宜選向陽、地勢平坦、排灌條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方作種植地。選擇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壤土為宜。
整地
由於野菊花的種手細小有冠毛、容易被風吹走,且幼芽頂土能力弱,根系集中分布在10cm左右的表土層中,因此整地時深翻20cm左右,土要耙細。然後挖溝,以一深一淺為宜,一溝深25cm,另一溝深20cm,淺溝內安裝噴水帶。每畝施入1500kg以上的腐熟廄肥或土雜肥整細撒在墒面上,將土肥均勻混合後壓平。要求做到三耕三耙,精耕細作,並且曝曬幾天,使表土充分疏鬆細碎,鬆緊適當,然後開墒,墒面寬120cm,溝寬40cm。
覆蓋無紡布
墒面壓平後,蓋上無紡布,蓋無紡布的目的是把無紡布底下的雜草壓住,不讓它長出地面自行死亡,蓋好無紡布後把溝里的土整細後鏟到無防布上,厚度為2~4cm,不能超過5cm,無紡布絕不能外露。
清溝、澆水
墒整好後進行清溝,防雨季到來難以排水;接著安裝噴灌設施,澆透水,蓋上薄膜,讓其自行出草,時間約15天左右。
種子處理
用30℃左右的溫水浸種4~5小時,然後將種子撈出,放置3小時左右,至表面水份稍乾,然後將種子勻均撒入溝內,覆土1cm左右,表層蓋草,澆透水。
播種
播種前每畝需備好2.1m長的竹片150根左右(作為壓膜使用)、辛硫磷2包、草煤2包(80kg)或烤菸用基質土3包、遮陽網、薄膜、經處理後的種子、筷子若干。播種分為春播、夏播和秋播。春播可能因乾旱致出苗不齊,夏播、秋播出苗整齊。春播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種子播後10~20天發芽,夏播在5~6月雨季進行,秋播在8~9月進行。由於野菊花種子細小,一般選在無風天氣或者早晚無風時進行,用草煤、辛硫磷均勻拌種後過篩2次(將種子和草煤、農藥充分拌勻),分次撒播(每畝用草煤2包、辛硫磷2包,種子0.8kg),水分以手捏成團、鬆手即散為宜。播種前應按地塊或按墒定量,保證種子分布均勻。播種時先撒墒邊,再撒中間,墒邊稍多撒,防止澆水沖走種子。
蓋遮陽網
為防止種子被風吹走, 播種後應及時蓋遮陽網, 播種一墒蓋一墒,注意蓋時不能在墒面上拖動遮陽網,以防種子粘在網上,影響出苗或者造成分布不均。
除草
要做到勤除雜草,防止草害。播種後約25天左右開始拔草,雜草長到2cm左右就要進行拔草,拔得越小越好,草大容易傷到野菊花根,甚至把野菊花苗都帶走,4cm長前必須拔完,堅決不能超過5cm,草大費工又費時,影響野菊花生長。
追肥
結合第一次除草鬆土,每畝施入氮肥5~10kg;結合第二次鬆土每畝施入複合肥20kg,施入根部附近。
病蟲害防治
蚜蟲
主要為害葉片,刺吸葉片汁液,造成葉片枯黃,其分泌物引起霉污菌在葉表面,使葉片不能正常光合作用;可用草木灰灑於潤濕的葉片上防治,亦可用吡蟲啉、樂果等兌水噴霧。
地老虎
為害幼苗以及成株根系,主要以播前深翻進行防治,並結合化學防治,可用辛硫磷或敵百蟲等灌根處理。
根腐病
野菊花各階段均有根腐病發生,染病的植株矮小、生長勢弱、葉片變黃萎焉且較小,受害植株的莖基部腐爛變黑,在田間可見到明顯的缺苗斷壟。防治方法是田間澆灌水不得大水漫灌, 不能濕潤莖基部,並注意及時排澇,加強通風;發現病株及時拔掉清除,可用多菌靈、廣枯靈、井岡黴素等定期或不定期灌根處理。
主要價值
野菊的葉、花及全草入藥。味苦、辛、涼,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散瘀,明目,降血壓。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預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療高血壓、肝炎、痢疾、癰癤療瘡都有明顯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對殺滅孑孓及蠅蛆也非常有效。
藥理作用
黃酮類化合物是野菊花主要活性成分,與野菊花的藥理藥效密切相關,其含量高低也是評價其藥效的主要標誌。野菊花中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木樨草苷、木樨草素、芹菜素和金合歡素-7-O-β-D 葡萄糖苷等。
1、免疫抗炎作用
對這方面得藥理作用也有不少人研究,如鄭璐璐等人採用HPLC分析法,初步確定野菊花中抗炎作用的藥效組分。後續還進一步比較了野菊花的水煎液與五味消毒飲之間的抗炎活性,將野菊花水煎液設定低,中,高三種濃度,共同用於因二甲苯而導致耳廓腫脹小鼠上,發現二者都有消腫能力,水煎液濃度越高抗炎消腫能力越明顯。
2、肝保護作用
由生藥野菊花中提取得到的野菊花總黃酮( TFC),能對諸多原因引起的肝臟損傷起到很好的修復作用。能明顯降低患有酒精性脂肪性肝大鼠血清中的AST、ALT、TC、TNF-α水平; 降低肝臟中的MDA含量,增強SOD活性,並且還能有效改善大鼠因酒精引起的肝細胞脂肪變性,對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3、抗菌作用
曹小燕等人研究表明,野菊花總黃酮對葡萄牙假絲酵母、金黃色葡萄球菌、嗜麥芽寡養單胞菌、腐生葡萄球菌腐生亞種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MIC值分分別是61.6、123. 3、246. 5、493. 0 μg·mL-1,並且進一步研究發現,蒙花苷單體化合物對葡萄牙假絲酵母的抑制作用非常顯著,MIC 值僅為 18.0 μg·mL-1。
4、抗氧化作用
黃酮具有酚羥基結構,黃酮類化合物得酚羥基結構能夠與體內過氧基團結合,生成黃酮自由基,從而終止體內的自由基鏈式反應,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抗氧化作用。
5、抗微生物
野菊花的揮髮油中含有月桂酸、樟腦、棕櫚酸乙酯、反丁香烯等多種化合物。體外實驗表明,其揮髮油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結核桿菌及白色念球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別是揮髮油的醇稀釋液,對白色念球菌有強大的抑制作用,使這種細菌在體外幾乎不生長。野菊花莖葉揮髮油對油菜菌核病菌、蘋果炭疽病菌、菸草赤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核桃果炭疽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對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強,且抑菌活性呈濃度正相關,揮髮油濃度為500μg·mL-1時抑制率高達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