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苦苣、苦蕒菜白粉病
- 類型:疾病
- 症狀:害葉片
- 對象:苦苣、苦蕒菜
病害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方法,病原描述,
病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片初生疏密不等的白色粉斑,後粉斑互相融合,葉片表面覆滿白粉,終至葉片枯黃,失去食用價值。
發病規律
在寒冷地區以閉囊殼隨病殘物在土表越冬,翌年產生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病斑上產出分生孢子借氣流進行再侵染。在溫暖地區,病菌有性階段不產生或少見,主要靠無性階段的分生孢子輾轉為害傳播蔓延.南方萊區,終年均可發生,無明顯越冬期。早春2、3月溫暖多濕霧大露重天氣發病重。土壤肥力不足或偏施過施氮肥,易誘發此病。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注意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氮或缺肥,應噴施增產菌或噴施寶、多效好等。 (2)發病初期及時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60%防霉寶超微粉600~7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可兼治白粉病及鏽病。此外,還可噴灑2%農抗、20水劑或武夷菌素(Bo--10) 150~200倍液,視病情隔10~15天1次,共防2~3次。
病原描述
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 有性階段,稱二孢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閉囊殼近球形,黑褐色,直徑85~144微米;附屬絲多,菌絲狀;子囊6~21個,卵形或短橢圓形,大小44~107×23~59微米;子囊孢子2~3個(以2個居多),橢圓形,大小19~38×11~22微米,文獻報導,二孢白粉菌的無性階段為Oidium ambrosiae ThOm.稱豚草粉孢菌。台灣報導,苦苣菜白粉菌其無性階段為Oidium crystallinum Lev.稱晶粉孢。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長圓形,單胞,無色,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