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櫧子

苦櫧子

苦櫧子即苦櫧〔學名: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Schott.〕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山毛櫸目,殼斗科,錐屬喬木,高稀達15米,胸可達50厘米,樹皮淺縱裂,枝、葉二列均無毛。通常一側略短且偏斜,葉片革質,花序軸無毛,雄穗狀花序通常單穗腋生,殼斗有堅果偶有2-3個,近圓球形,頂部短尖,果臍位於堅果的底部,4-5月開花,10-11月開始結果成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苦櫧子
  • 拉丁學名: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 別稱苦櫧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生長習性,功能作用,分布,栽培技術,採種,育苗,

生長習性

分布中國長江五嶺以北各地,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也能耐陰;喜深厚、濕潤土壤,也耐乾旱、瘠薄。生於密林中,常與杉、樟混生,村邊、路旁有栽培。該種為常綠喬木,樹冠濃密,圓球形,觀賞價值很高,抗CO 等有毒氣體,可用於園林綠化。苦櫧樹葉為厚革質,兼有防風、避火作用,鮮葉可耐425℃的著火溫度,還是很好的防火樹種之一。

功能作用

苦櫧果實的外表與板栗類似,種仁富含澱粉,浸水脫澀後可製成苦櫧粉,進一步加工可製成苦櫧豆腐、苦櫧冬粉、苦櫧粉皮、苦櫧糕,是防暑降溫的佳品。苦櫧木材淺黃色或黃白色。結構緻密、紋理直,富有彈性,耐濕抗腐,是建築、橋樑、家具、運動器材、農具及機械等的上等用材。同時,苦櫧的枝丫為優良的食用菌培養材料。

分布

苦櫧子產中國長江以南五嶺以北各地,西南地區僅見於四川東部及貴州東北部。見於海拔200-1000米丘陵或山坡疏或密林中,常與混生,村邊、路旁時有栽培。喜陽光充足,耐旱。模式標本采自福建。

栽培技術

採種

苦櫧子選擇二十至四十年生的健壯母樹,在10月下旬當殼斗呈茶褐色時,即為成熟。挑選籽粒大、種仁飽滿、種殼光亮、無病蟲害的堅果留作種子,如不立即播種可混沙貯藏。種子含水量高,若失水過多會使種殼縱裂,喪失發芽力。但沙藏時也不宜過濕,可與乾沙混合,藏於避風處。種子千粒重1.1-1.4kg,發芽率70%-85%。

育苗

圃地宜選擇較為肥沃濕潤的砂壤土,經深耕細耙後築畦。可隨采隨播,但在鼠害嚴重或者早春幼苗萌芽出土時有凍害的地區,可用濕潤細沙貯藏到翌年春播種。採用條播,每1米播種溝播20粒,播種量約900kg/hm2。播種時果臍向下放置土中,覆土厚2-3厘米,然後蓋草。種子采後即播的翌春3月出土,春播的則在4-5月出土。
苦櫧子
一年生苗高15-20厘米,因苗木主根粗而鬚根少,移植常不易成活,需通過截根移植以促進鬚根發育。幼苗不耐強烈陽光,需遮蔭。待出苗較整齊後,揭去覆蓋蘆萁,搭上蔭棚以利苗木生長,一般在5月上旬揭草,7月下旬搭蔭棚。搭棚遮蔭的明顯比沒遮蔭的苗木生長旺盛,適時澆灌水追肥,促進苗木生長。土壤較乾時灌水於苗床溝內以潤濕苗床。一般在6月中旬、下旬和9月上旬追施複合肥,每0.3kg肥對50kg水澆施,適時除草。為促進苗木鬚根生長,利於提高造林成活率,可於8月中下旬進行切根處理,處理後鬚根明顯更發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