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天茄

苦天茄

苦天茄,中藥名。為茄科植物喀西茄Solanum khasianum C.B.Clarke的果實。分布於雲南等地。具有祛風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頭痛,牙痛,乳癰,痄腮,跌打疼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苦天茄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茄科
  • :茄屬
  • :喀西茄
  • 分布區域: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
  • 毒性:小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苦顛茄、黃角刺、刺天茄、刺茄子、天茄子、谷雀蛋、天泡子、添錢果、狗茄子、果角茄、大苦葛、金彈子。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微苦,性寒,小毒。

歸經

歸心、肝、胃經。

功效

祛風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

風濕痹痛,頭痛,牙痛,乳癰,痄腮,跌打疼痛。

相關配伍

1、治將要出頭的瘡毒:刺天茄葉、果曬乾研末,加重樓粉,蜂蜜調勻外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2、治牙痛:刺天茄鮮果實搗爛,置牙痛處。(《雲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至亞灌木,高1-2米,最高達3米,莖、枝、葉及花柄多混生黃白色具節的長硬毛,短硬毛,腺毛及淡黃色基部寬扁的直刺,刺長2-15毫米,寬1-5毫米,基部暗黃色。葉闊卵形,長6-12厘米,寬約與長相等,先端漸尖,基部戟形,5-7深裂,裂片邊緣又作不規則的齒裂及淺裂;上面深綠,毛被在葉脈處更密;下面淡綠,除被有與上面相同的毛被外,還被有稀疏分散的星狀毛;側脈與裂片數相等,在上面平,在下面略凸出,其上分散著生基部寬扁的直刺,刺長約5-15毫米;葉柄粗壯,長約為葉片之半。蠍尾狀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單生或2-4朵,花梗長約1厘米;萼鐘狀,綠色,直徑約1厘米,長約7毫米,5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1.5毫米,外面具細小的直刺及纖毛,邊緣的纖毛更長而密;花冠筒淡黃色,隱於萼內,長約1.5毫米;冠檐白色,5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4毫米,寬約4毫米,具脈紋,開放時先端反折;花絲長約1.5毫米,花葯在頂端延長,長約7毫米,頂孔向上;子房球形,被微絨毛,花柱纖細,長約8毫米,光滑,柱頭截形。漿果球狀,直徑約2-2.5厘米,初時綠白色,具綠色花紋,成熟時淡黃色,宿萼上具纖毛及細直刺,後逐漸脫落;種子淡黃色,近倒卵形,扁平,直徑約2.5毫米。花期春夏,果熟期冬季。

生長環境

喜生於山間林下,荒地溝邊。分布於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消炎解毒,鎮靜止痛。治風濕跌打疼痛,神經性頭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