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葉下珠

苦味葉下珠

苦味葉下珠(學名:Phyllanthus amarus Schumach. & Thonn.)是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莖直立,株高50-120厘米不等,主根不發達,鬚根多數;莖類圓柱形,有分枝灰綠色,直徑一般0.3-0.5厘米,葉互生,羽狀複葉,小葉片長橢圓形;花小,5瓣,淡綠色,柱頭周圍有黃色花粉,腋生於葉下,蒴果無柄,扁球形,種子細小,橘瓣狀,黃棕色,千粒重0.1克。全草氣微,味苦。

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海南、廣東、廣西等地。野生於村寨邊、曠地、田邊、溪邊草叢中。

全草可以入藥,有利水通淋、苦補健胃、收斂止痢、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止咳平喘、祛痰通經、催乳、清肝明目的功能。主治腎炎、結石、性病、黃疸、發熱、腫痛、毒蛇咬傷、咳嗽、肝炎、眼炎、疥癬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整地,移栽,管理,收穫,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莖直立,株高50-120厘米不等,主根不發達,鬚根多數;莖類圓柱形,有分枝灰綠色,直徑一般0.3-0.5厘米,葉互生,羽狀複葉,小葉片長橢圓形,長0.5-1.2厘米,寬0.3-0.5厘米,無葉柄,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灰綠色,托葉小,膜質,尖三角形;花小,5瓣,淡綠色,柱頭周圍有黃色花粉,腋生於葉下,蒴果無柄,扁球形,表面淡綠色,種子細小,橘瓣狀,黃棕色,千粒重0.1克。全草氣微,味苦。

生長環境

野生於村寨邊、曠地、田邊、溪邊草叢中。苦味葉下珠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中國西雙版納生長,在500-1000米海拔上生長比較好,西雙版納春、夏、秋三季都有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土壤深厚、肥沃、含腐植質多,熟化程度高,砂性大的土壤較好;低洼積水,粘比例較多的生土地方生長不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海南、廣東、廣西等地。野生於村寨邊、曠地、田邊、溪邊草叢中。
苦味葉下珠苦味葉下珠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把選好的種子按4厘米×5厘米株行距點播於備好的地上,2-7月播種較好,播後澆水,土壤經常保持濕潤,每穴播4-5粒種子,深1厘米左右,約7天出苗,按15千克/公頃播種量,撒播於備好的地上。
無性繁殖:在備好的地上,按4厘米×5厘米株行距扦插,3個節為一段,5-7月扦插,7天開始長根發芽,插後澆水,常保持土壤濕潤。

栽培技術

整地

選土層深厚、肥沃、向陽、腐植質含量高的砂性地塊,施腐熟牛羊豬糞50000千克/公頃,深翻30厘米,隨深翻撒施磷酸二銨尿素各500千克/公頃,做1-3米寬平畦,畦內整平,耕細,多耕讓土壤充分熟化。

移栽

在備好的地上,按4厘米×5厘米移栽培育的壯苗,移栽時期5-7月,栽後澆水,土壤經常保持濕潤,每穴栽2-3苗,深4-5厘米,7天恢復、成活率98%。

管理

澆水與鬆土除草:定苗、追肥後在嚴重乾旱時要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適時鬆土除草,保持土表疏鬆無雜草。
追肥:定苗後用1%尿素液噴灑葉面,用量少,次數多,一個月2次,總量不超過200千克/公頃,定苗後,在兩行中間開溝埋施硫酸鉀高效複合肥約1000千克/公頃,栽後20天開始噴硫酸鉀或0.5%磷酸二氫鉀約900千克/公頃.隔15天1次。

收穫

每年10-12月,選晴天,連根拔出,洗淨泥土,稍晾曬,趁鮮切成1-2厘米長,曬乾或烘乾,備用,市場上以綠色為佳。

病蟲防治

白粉病:栽種後20天,當苗長到15厘米高時,用7.5千克/公頃噴硫磺粉,噴粉時間應選在風力不超過2級時為宜,晚上10點鐘至翌晨8點鐘,氣流平穩,葉面有露水最適宜噴硫磺粉,硫磺粉用來防治苦味葉下珠白粉病的發生。
莖腐病:莖桿基部呈黑褐色,葉片失録、變黃。可用百菌清、多菌靈隔7-10天交替噴藥防治。

主要價值

全草可以入藥,有利水通淋、苦補健胃、收斂止痢、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止咳平喘、祛痰通經、催乳、清肝明目的功能。主治腎炎、結石、性病、黃疸、發熱、腫痛、毒蛇咬傷、咳嗽、肝炎、眼炎、疥癬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