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耶溪歸興

若耶溪歸興

《若耶溪歸興》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的首句寫遊興,第二句轉寫歸興;三、四句寫歸興所在。此詩語言質樸無華,但每一句意味都非常豐富,須細細品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若耶溪歸興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安石
  • 作品出處:《全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若耶溪歸興
若耶溪上踏莓苔,興罷張帆載酒回。
汀草岸花渾不見,青山無數逐人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若耶溪:又名浣沙溪,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東南,若耶山下。相傳春秋末越女西施浣沙於此。
2.莓苔:草莓和青苔。
3.汀(tīng)草岸花:語本五代顧復《河傳》:“棹舉,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處。岸花汀草共依依。”汀,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4.逐人來:隨人而來。

白話譯文

在若耶溪上踏著草莓和青苔,遊興已盡,在船上飲著酒,揚帆而回。
汀草岸花飛掠而過, 看也看不清,無數青山好像追逐過來一樣。

創作背景

這首詩為王安石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任上,即北宋仁宗慶曆七年至北宋仁宗皇祐二年(1047—1050年),詩人過越州(今浙江紹興)時所作。此期間,王安石鄞縣任上,途徑越州,遊覽了若耶溪,並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之第一句寫遊覽,字字有意味。“若耶溪上”,說明安石不單是乘船游溪,還上岸觀景。“踏莓苔”,則說明他,不僅僅是在岸邊倘佯,還深人到林子裡去。這種“游”法與前代許多詩人不同,詩人遊興之豪,即此可見一斑。
詩之第二句於肯定中寓含否定。“興罷”似乎是遊興已盡,然而遊興已盡之人,多是安臥船中閉目休息,或者靜思默想構撰詩章,哪裡還有“歸興”?何況還要“載酒回”一還要在船上飲酒賞景。這就分明是暗示遊興未盡。來時大約是逆水而上慢慢欣賞,歸時則扯滿風帆,順水順風快速向下,來一個“快覽”。就詩歌結構而言,此句為“轉”。而一般絕句詩是一句“起”,二句“承”,三句“轉”,四句“合”。二句便“轉”,沒有大筆力和深厚的功夫,是不敢走此險徑的。
第三句又含有多層意義。岸上的鮮花和水邊小洲上的青草簡直都看不見了,這可能是因船行太快,使視線模糊;也可能是因視線全集中於青山,而忽略了它們。顯然是來游時已細細欣賞過了,現在回去時要專注於來時所游賞不到的景色,這就是快速移動的青山。
第四句詩人寫“錯覺”也與常人不同,一般人是寫青山飛速向後旋轉,而此處卻是說無數青山追逐人而來。這又說明安石注目的是遠山而不是近嶺。若為近嶺則是快速向後,遠山則相反是跟著人追一詩人欣欣然享受著船行如箭所得之美感,而忘乎一切。
此詩語言淳樸,手法老到,含義豐富,詩昧雋永。詩人他不寫出遊,而寫歸興——歸途之興致,十分新穎。整個詩篇在動態中進行,讀者也在動感中獲得審美享受。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方子丹《中國歷代詩學通論》:兩詩(另一王維《書事》)皆含不盡之意,子山謂之不帶聲色。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