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拉崗日

若拉崗日

北羌塘地區北緣上三疊統若拉崗日岩群分布於北羌塘陸塊與拉竹龍-金沙江縫合帶之間的若拉崗日沖斷帶,以砂泥質復理石、中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及大理岩組合為特徵,夾晚二疊世灰岩岩片及蛇綠岩殘塊。岩石低-中級變質,構造變形強烈,頂底均被斷層切割斷失,為總體無序、局部有序的構造-地層體。若拉崗日岩群中基性火山岩具有洋島和島弧型成因,它是金沙江洋盆在晚三疊世向南俯衝,而在其南緣形成的島弧帶沉積。在若拉崗日岩群採獲大量上三疊統常見的孢粉、腕足、雙殼類生物化石,其玄武岩年齡值為201±4Ma(Ar-Ar法),時代屬諾利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若拉崗日
  • 地理位置:北羌塘地區
  • 特徵:砂泥質復理石
  • 重要發現:腕足、雙殼類生物化石
簡介,介紹,裂谷帶的發現,基本特徵及構造屬性,

簡介

若拉崗日C—P1裂谷帶位於拉竹龍-金沙江結合帶的中段,北與可可西里-巴顏喀拉地塊相鄰,南與羌塘地塊毗接,是研究古特提斯構造帶的有利地段.裂谷帶呈近EW向分布,南北寬20~40km,東西向出露長度近400km.向東與著名的西金烏蘭-金沙江結合帶接壤,構成了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構造界線.

介紹

北羌塘地區北緣上三疊統若拉崗日岩群分布於北羌塘陸塊與拉竹龍-金沙江縫合帶之間的若拉崗日沖斷帶,以砂泥質復理石、中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及大理岩組合為特徵,夾晚二疊世灰岩岩片及蛇綠岩殘塊。岩石低-中級變質,構造變形強烈,頂底均被斷層切割斷失,為總體無序、局部有序的構造-地層體。
若拉崗日岩群中基性火山岩具有洋島和島弧型成因,它是金沙江洋盆在晚三疊世向南俯衝,而在其南緣形成的島弧帶沉積。在若拉崗日岩群採獲大量上三疊統常見的孢粉、腕足、雙殼類生物化石,其玄武岩年齡值為201±4Ma(Ar-Ar法),時代屬諾利期。

裂谷帶的發現

若拉崗日裂谷帶位於拉竹龍-西金烏蘭-金沙江結合帶的中段,該帶作為一條重要的大地構造分界線已被地學界所注目.在西金烏蘭地區發現了蛇綠混雜岩帶,在金沙江、甘孜理塘等地保留有較完整的洋殼殘片(蛇綠混雜岩套)和島弧火山岩建造,其西延的若拉崗日一帶,沒有見到這些地質體。
基性岩(脈)和少量超基性岩脈是三疊紀熱侵位的產物,地球化學等特徵表明,它們不是MORB型基性岩,更多地體現板內裂谷特徵;石炭系—下二疊統基性火山岩以鹼性系列玄武岩為主,具裂谷型雙峰式特徵,岩石地球化學等特徵表明,它們形成於板內或板內裂谷;酸性花崗岩類侵入岩極不發育,構造岩漿帶不發育。

基本特徵及構造屬性

藏北的若拉崗日岩群,因處於拉竹龍-金沙江縫合帶南緣,其成生背景及構造屬性歷來倍受關注。
白頭山、崗蓋日、獅頭山等地的若拉崗日岩群主要為一套變質中基性火山岩系,不同地段夾雜大理岩、變質砂板岩、矽質岩、超基性岩等小岩片或塊體,分別具有洋島型、洋脊型及島弧型火山岩的基本特徵,並構成白頭山西以島弧火山岩為主的弧火山岩片,崗蓋日以洋脊型變玄武岩為主夾雜矽質岩、超基性岩小岩片而共同組成的蛇綠混雜岩片及白頭山、獅頭山以洋島型火山岩為主夾雜碳酸鹽岩塊體的大洋海山岩片,從而指出該區若拉崗日岩群為一套不同構造屬性的火山岩與大理岩、矽質岩、超基性岩等相伴的構造混雜岩,其中既有某大洋的產物,又有某洋島及陸緣島弧的產物。
若拉崗日

盆地內部進一步劃分為4個構造單元,由南向北依次為南羌塘陸塊、雙湖構造混雜岩帶、北羌塘陸塊及若拉崗日沖斷帶。若拉崗日沖斷帶處於北羌塘陸塊與拉竹龍一金沙江縫合帶之間,是一個位於縫合帶南側的向南逆沖的逆沖斷裂帶,其主體地層若拉崗日岩群為一套變質中基性火山岩與大理岩、砂泥質復理石、超基性岩等岩塊相伴的構造.地層體。在西藏1:25萬黑虎嶺幅、多格錯仁幅、江愛達日那幅、吐錯幅區域地質調查中,對若拉崗日岩群進行了系統的剖面測量及路線地質調查,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結合室內研究及前人成果,對若拉崗日岩群地層特徵及沉積環境進行了詳細研究和分析,認為若拉崗日岩群為一構造一地層體,其主體為晚三疊世砂泥質復理石、洋島、島弧相中基性火山岩、大理岩沉積,夾有晚二疊世灰岩岩片及蛇綠岩殘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