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無民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出自《戰國策·齊策四》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苟無民
  • 作品出處:《戰國策·齊策四》
  • 文學體裁:散文
原文,譯文,評析,字詞解釋,相關練習,

原文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①使②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譯文

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后,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后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後尊吧?”趙威后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哪裡有捨棄主要的而問次要的問題呢?

評析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個國家是以人民為尊貴,而非君主、統治者為尊貴的,這是近代人民主權論在遠古的先聲。“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君主只是為人民所認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僕”,中國這種傳統的民本主義思想淵源於先秦戰國,對當時的政治家和各國首腦們認識國家的實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矯正了統治者霸權主義的國家觀念,清明的領導人應該明白只有以民為貴、以民為主,才能政通人和、長治久安。

字詞解釋

(1)問:聘問,問候。
(2)說:通“悅”,高興。
(3)處士:未作官或不作官的士人。鐘離:複姓。
(4)食(si飼):拿食物給人吃。
(5)衣(yi意):給人衣服穿。
(6)業:使之作官而成就功業。
(7)葉陽子:齊處士。葉(she涉)陽:複姓。
(8) 北宮:複姓。嬰兒子,是其名。
(9) 徹:通“撤”。環瑱(tian):耳環和戴在耳垂上的玉。
(10) 朝:謂使之為命婦而朝見君主。
(11)王(wang旺):統治。子萬民:以萬民為子,意謂為民父母。
(12)於陵子仲:於(wu烏)陵,地名;子仲,人名。

相關練習

1、(1)說:通“悅”,高興。
(2)使①:使命
(3)使②:出使
(4)然:對,正確。(譯為“這樣”也通)
2、 (1)哪有捨棄根本而問末節的呢?
(2)使者不說。 譯文:使者不高興。
(3)何以有君? 譯文: 又怎么能有國君呢?
(4)歲亦無恙耶? 譯文: 年成還不錯吧?
(5)苟無歲,何以有民? 譯文: 假如沒有好的年成,靠什麼來養育人民呢?
3、文中趙威后的最後一句話連用了三個反問,強調了什麼的思想?
答: 強調了以民為本的思想。
趙威后所說的本,末分別指什麼?
答:“本”指“苟無歲,何以有民?”“末”指“苟無民,何以有君?”
從趙威后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樣的人?答:愛國愛民,有民貴君輕的進步思想,重視賢達人才,是個有見地、有遠見
洞悉政治民情,具有高度民本思想的,以民為本的人
“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中包含哪些成語,意義是什麼,形容什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