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米食用增量法

苞米食用增量法是遼寧省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提倡多種植玉米,發功民眾開展節約糧食運動,改變玉米的做法而提高出飯量的一種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苞米食用增量法
  • 地點:遼寧省
  • 作用: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 性質:提倡多種植玉米
“苞米食用增量法”最先起源於遼寧省。遼寧省是個缺糧大省,雖然中央每年都給遼寧省調撥大量糧食,遼寧省各級黨委政府也千方百計地增產節約,但在“大躍進”運動中仍然不能實現糧食自給,糧荒不斷。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遼寧省委、省政府大力提倡多種植高產作物——玉米,並發動民眾開展節約糧食運動。
1959年5月,遼寧省黑山縣大虎山衛星公社三台子管理區副業生產隊集體食堂,本著節約糧食的精神,大膽創新,別出心裁地創造出玉米“先蒸、後磨、再煮”的做法,即先將苞米蒸到五分熟,然後將半生不熟的苞米拿去磨,磨成粉狀後拌水做成饃,最後再將饃蒸熟。經試驗,舊做法1斤苞米只能出饃1.5—1.7斤,而新做法1斤苞米能出饃2.5—2.7斤。通過改進做飯方法能夠大幅度提高苞米的出飯量,這對糧食短缺的農民民眾來說無疑是天大好事。訊息一傳開,全省上下非常振奮。遼寧省委立即派出工作組前往黑山縣考察,並決定率先在黑山縣進行推廣試行。
1959年5月13日,遼寧省委在黑山縣三台子召開推廣“苞米食用增量法”經驗介紹現場會。會議由副省長仇友文主持,各市、縣委的財貿局長和糧食局長,以及部分縣委書記、縣長、農村人民公社黨委書記、社主任、管理區總支部書記、人民公社食堂炊事員等共500多人參加。大虎山衛星公社黨委第一書記王玉林在會上介紹了“苞米食用增量法”的經驗,黑山縣委第一書記王樹森在會上介紹了全縣推廣這一經驗的情況。與會人員參觀了“苞米食用增量法”的操作過程,親口嘗試新法做出的各種飯食。經過聽、看、吃等一條龍實踐,與會人員一致肯定了黑山縣的經驗,並要求立即在全省推廣。會後,中共遼寧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書記或市長、縣長掛帥,推廣“苞米食用增量法”,並在學習“黑山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做飯方法。
1959年6月1日,遼寧省委還專門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遞呈了報告。報告認為:“‘苞米食用增量法’可以提高出飯率百分之五十——八十,並且做出來的食品好吃、容易消化、營養價值也大為提高。真正做到‘吃飽、又節約’。這是苞米食用方法上的一個重大革新。”報告總結了四條經驗:一是節約了大量的糧食。僅黑山縣一年就可節約糧食7375噸。全省一年預計可節約糧食35萬噸,不動一鐮一鋤取得了“大豐收”。二是大大提高了苞米飯的質量和營養價值。“‘苞米食用增量法’使苞米澱粉顆粒部分轉化為糖,胚部的脂肪和米仁油因受熱而游離,就散發出一股苞米所固有的芬香。所以,吃起來,好吃、營養價值大、抗餓。”三是既衛生,“又容易消化,老年人、小孩、病人(尤其是胃病)吃了不出毛病。可以減少胃腸病,不習慣的人吃了也不燒心,不胃酸”。四是鞏固了集體食堂,鼓舞了民眾的積極性。由於民眾對食堂的“苞米食用增量法”很滿意,勞動積極性提高,出勤率增加了30%,現已達到100%。最後,報告認為:“‘苞米食用增量法’是一種重要技術革新,是一種科學的做飯方法,無論在政治上或經濟上,意義都是很大的。”儘管報告中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如“抗餓”與“容易消化”、“脂肪和米仁油受熱游離”與“營養價值大為提高”等,但在“大躍進”的年代裡,沒人認真推敲該報告的邏輯問題。
遼寧省委的報告立即引起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重視。在全國糧食短缺日益嚴重的形勢下,“黑山經驗”無疑是及時雨。毛澤東讀完報告後非常興奮,立即作了同意轉發全國各地研究試行的批示。1959年6月3日,中發(59)520號檔案將遼寧省委的經驗報告轉發給各省、市、自治區黨委,並要求各地參照遼寧省的做法進行研究和試行,還要求各地對別的糧食也進行試驗。但一方面由於一部分人認為這種“技術革新”無非是食品體積的膨脹和水分的增加而已,勞民傷財,意義不大;另一方面也由於1959年廬山會議後,全國掀起一場“反右傾”運動高潮,一定程度上衝擊了中共中央(59)520號檔案的貫徹。因此只有少數地方進行了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