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根腐病

苜蓿根腐病

苜蓿根腐病是由茄類鐮刀菌等引起的、發生在苜蓿的病害,主要為害根部。發病初期局部有進展性壞死斑,縱切主根呈淺棕色到暗黑色不等,嚴重時整個根內部腐爛,僅殘留纖維狀維管束,病部呈褐色或紅褐色,濕度大時,根莖表面產生白色霉層。

苜蓿根腐病一旦大面積發生會嚴重降低苜蓿產量,甚至需要重新建植,並且引起該病害的鑲孢菌可能產生毒素,從而影響以苜蓿為飼料的牲畜健康。該病害是限制苜蓿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苜蓿根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利用抗病品種;保證播種地平整無低洼,防治田間積水;越冬前和返青後各灌水一次,保證安全越冬;藥劑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苜蓿根腐病
  • 別名:苜蓿鐮孢菌根腐病、鐮刀菌複合根腐病 等
  • 病原:茄類鐮刀菌等
  • 為害作物:苜蓿
  • 為害部位:根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苜蓿根腐病病原為茄類鐮刀菌(學名: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也稱腐皮鐮孢。子座生藍色或雜色綠斑,皮革質。分生孢子散生或埋生於假頭狀體、分生孢子座或黏質團中,群集時呈褐白色或土黃色。大型分生孢子扭曲,紡錘形,兩端圓,有隔膜3個或5個,3個隔膜的大小(19~50)微米×(3.5~7)微米,5個隔膜的大小(32~68)微米×(4~7)微米。厚垣孢子頂生或間生,褐色,球形或梨形。
此外,該病病原還包括尖孢鐮刀菌(學名:Fusarium oxysporm)、燕麥鐮孢(學名:Fusarium avenaceum)、銳頂鐮刀菌(學名:Fusarium acmtnatun)和半裸鐮刀菌(學名:Fusarium semitectum)、苜蓿尖鐮孢(學名:Fusarium oxysporium Schlecht. ex Fr. f. sp. medicaginis ( Weimer) Snyder & Hans)等。

為害症狀

苜蓿根腐病是普遍發生的苜蓿毀滅性病害,主要危害3齡以上苜蓿草地。發病初期根毛和胚根上出現黃褐色小病點,病點擴大後呈黃褐色水漬狀、邊緣不明顯的圓形、長圓形病斑,並逐步向根尖和莖基部擴展;幼苗感病後,引起爛苗和猝倒;成株發病後皮層組織至木質部變為黃色至褐色,根頸和根中部變空,側根大量腐爛死亡;在病根和根頸部有時出現白色霉層或褐色腐爛,病株在逆境下大量死亡,易從土中拔起。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或厚垣孢子在病株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可隨種子和糞肥傳播,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5~10年。寄主根的含氮滲出物刺激厚垣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病菌可直接侵入或通過傷口侵入寄主根部,並在根組織內定殖,最終導致植株死亡。

流行規律

各種不利於植株生長的因素,如葉部病害、地下害蟲、頻繁劉割、土壤過乾或過濕、早霜、嚴冬、缺肥、寡照、土壤pH偏低等都會加快苜蓿根腐病的發展。土溫在25~30℃時,最適宜此病發生。土壤濕度大,地下害蟲發生多,連作地塊往往發病較重。
根結線蟲、絲核菌和莖點霉等病原物常伴隨發生,使病情複雜和嚴重化,有時難以分清哪個是真正的或主要的病原物,因此,籠統稱之苜蓿綜合性根腐病或頸腐病。

防治方法

  1. 利用抗病品種;
  2. 保證播種地平整無低洼,防治田間積水;
  3. 越冬前和返青後各灌水一次,保證安全越冬,特別寒冷地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在越冬前覆土,以免凍傷引起病害的大面積發生;
  4. 藥劑防治:苜蓿根腐病以預防為主,一旦大面積發生很難挽回損失,若零星發生可拔除或採用立枯靈、百菌清、敵克松、甲基托布津代森錳鋅等藥劑進行灌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