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苗落村
- 地理位置: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天馬鎮
- 人口:3383人
- 村民組:32
基本概況,發展歷史,民族風俗,基本數據,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該村轄店對門、苗落上寨、下寨、扣溪屯、店上、蕨基灣、新橋、向家坪、杉木林、中寨、下寨、老寨、橫溪、老屋、紅大門、上院、對門寨、老屯、向家坡、黃泥檔、金竹坡、半坡寨、張灣沖、小沖灣、界牌、上板山、下板山、老寨營、中板山、張家灣、洞灣、朝陽坪等32個村民組,共773戶,3383人,是全縣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設國小一所,總面積29.6km2,耕地3330畝,其中田2235畝,土1095畝。
發展歷史
民國時期為岑鞏縣第7區建制的古思鄉轄境範圍。1950年為岑鞏縣第3區的天馬鄉轄區境域第2村,1953年為岑鞏縣第3區建制的板山鄉。1957年屬岑鞏縣的天馬片區,1958年歸“東風”人民公社建制,自1984年置苗落村,隸屬天馬鎮。
境內交通便利,鄉村公路與縣級公路連線,由小堡至凱本、江口縣的公路經過本村蕨基灣、新橋、朝陽坪一線,在蕨基灣修有鄉村通車路達扣溪屯片區。在新橋道班房處分支向北去的縣級公路通過新橋至店對門,過老屯片,連通天星、羊橋、水尾達玉屏。在店對門修鄉村通車路達張家沖片區。在牛角沖井邊接縣級公路達小羊山村的分村公路經苗落村西部的板山。
村境地形為山地、寬谷相間的地形,東部寬谷地帶北起老屯向南經橫溪至扣溪屯一帶,南北長約3.5公里,東西寬0.5公里不等,有耕地(田)800畝,中部寬谷地帶自北起張家沖經店對門、新橋、蕨基灣、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0.5公里不等,其間有耕地(田)600畝,西部寬谷地帶北起板山至界牌、苗落上、下寨一帶,有耕地(田)400畝,金竹坡山地耕地(田)40畝,朝陽坪山地耕地(田)50畝,苗落、板山山地耕地(田),扣溪屯、蕨基灣等零星耕地(田)400多畝。寬谷兩側必有山地,故稱為山地寬谷相間的地形。旱地(土)多分布在山地坡度較緩和低丘地帶。境內有板山屯堡、壁山屯、大營凸等古代屯堡文化遺址。境內山地植被良好,主要用材林為松杉、木、柏等,用材自給有餘,還可少量出售。經濟林木有吳茱萸(米納子)、漆樹、油茶,以油茶樹分布較為廣泛,成片的有老屯、金竹坡、苗落、板山等組。
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玉米,同時盛產紅苕、洋於,主要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也種植烤菸。
村內男性居民有20多個姓氏,以沈、代、楊、景四大姓人口居民多、人們稱其為四大姓之村。長期以來,該四大姓和睦相處,共同開發這片土地。村內設有苗落完小一所。境內歷來注重文化教育,板山楊姓自清朝時期就開辦私塾,由天馬地區知曉的茂子先生(名楊啟樹)持教,除教學生文字外,得意者還教點醫藥、處方,他家有秘不外傳的接骨一技。店對門景姓出過晚清貢生一人,村內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解放後學風更盛,家有小孩必送讀書,經濟再困難也絕無輟學的現象,村境內(自1960年—2004年止)在外工作的有200多人。
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玉米,同時盛產紅苕、洋於,主要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也種植烤菸。
村內男性居民有20多個姓氏,以沈、代、楊、景四大姓人口居民多、人們稱其為四大姓之村。長期以來,該四大姓和睦相處,共同開發這片土地。村內設有苗落完小一所。境內歷來注重文化教育,板山楊姓自清朝時期就開辦私塾,由天馬地區知曉的茂子先生(名楊啟樹)持教,除教學生文字外,得意者還教點醫藥、處方,他家有秘不外傳的接骨一技。店對門景姓出過晚清貢生一人,村內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解放後學風更盛,家有小孩必送讀書,經濟再困難也絕無輟學的現象,村境內(自1960年—2004年止)在外工作的有200多人。
民族風俗
境內有漢、侗、土家等民族,尤以土家族村寨獨具特色,為聚居的格局(民族習俗),他們是老屯、對門寨、張家沖、半坡寨獨自為寨成組,房屋建築以正屋西廂房(廂房處吊腳樓式),正房堂屋門,多裝六合中間堂屋門附設有兩扇柵欄式的附加物(不知叫什麼?頂什麼用的,都值得考查研究,對研究土家族的風俗文化有一定價值)。土家族寨子都熱情好客,煙、茶是進門的第一道禮義,吃飯是少不了的,但必渴酒,渴酒必醉方感快意。每年過年,老屯對門寨兩寨男性成年人,年夜飯後,開始串門結隊喝酒,自一家起,喝一杯,挨戶結隊的喝,醉倒在哪裡就睡在哪裡,沒有醉的,隨隊伍繼續直到兩寨的人戶喝清楚以為止,沒有醉的為酒量最好的決出勝負。
基本數據
人口總數:3383人,農業人口:3097人,非農業人口:286人;
行政區面積:29.6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3330.0畝;
主要民族成分:漢族,侗族,土家族等;
發展口號:建設成為生態文明村;
所轄村:店對門,苗落上寨,下寨,扣溪屯,店上,蕨基灣,新橋等32個組;
生產總值:60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茶葉;
名特產品:茶葉;
自然條件:四季溫和,氣候宜人;
資源:林業,山林。
地圖信息
地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天馬鎮店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