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傳說遠古時期,苗族祖先大遷徙,途中道路坎坷,荊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們為了給父老鄉親們開闢一條通道,就用自己矯健的身軀從荊棘林中滾出一條路,人們為了紀念這些青年的功績,就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編成蘆笙舞,取名“地龍滾荊”。
“滾山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進各種技巧,不斷完善。到1989年,蘆笙舞“滾山珠”由以往的單人表演發展成為6至8人同時表演的舞蹈。
文化特徵
“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表演時用6支長約20厘米的鐵制梭鏢頭,鏢尖向上插入地下,圍成一個直徑約0.7米的圓圈,或用6隻對頂的飯碗裝滿水擺成圓圈代替梭鏢亦可。表演者手執蘆笙,一邊吹奏,一邊跳躍,圍著棱鏢或水碗翻滾,表演的技巧性強,且異常驚險。表演者手執六管蘆笙,頭戴箐雞翎帽,身著繡花白褂,吹奏著世代傳承的蘆笙舞曲,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時而以頭為足,蘆笙舞步與技巧運用難度隨表演進程不斷增加,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排出萬難的驚險場面。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滾山珠”藝人,分散在民間,各謀生路。在眾多的上過北京、出過國門表演的演員中,儘管對“滾山珠”藝術熱愛依舊,但由於平時演出少,沒啥經濟收入,於是紛紛離隊,女演員遠嫁他鄉,成家生子;男演員則因為養家餬口等生計原因,不得不另謀生路。苦苦堅持操演的人少之又少。
傳承人物
王景才,男,苗族,1968年生,貴州納雍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苗族蘆笙舞(滾山珠),貴州省納雍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納雍縣文物(非物質文化)管理所獲得“苗族蘆笙舞(滾山珠)”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苗族蘆笙舞(滾山珠)”項目保護單位納雍縣文物(非物質文化)管理所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表演
1994年,納雍縣“滾山珠”表演隊赴加拿大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友好訪問演出。
1995年10月,納雍縣“滾山珠”表演隊參加在昆明舉辦的全國第五屆民族民間體育運動會。
2012年8月,王景才帶領弟子參加“2012年中國·青海西寧國際原生態舞蹈暨現代舞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