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片本是當地苗族用作於衣服上的裝飾品,現在製做的繡片就可以用於家庭裝飾或者是擺設物,也可作收藏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繡片
- 對象:苗族婦女
- 方法:用作於衣服上的裝飾品
- 特點:美觀勻稱,色調分明
分類,關於苗繡,
分類
如各地流行的平繡,著重於圖案布局的美觀勻稱,色調分明,給人以明顯的物感。
凸繡,流行於台黔東南凱里、台江部份地區,它是用多層次的針法,使圖象具有立體造型,並通過不同的色調,再突出圖象的層次,使立體感更加強烈。
辮繡,只在雷公山巴拉河一帶才有,其方法是將若干根色線編成“辮子”,按設計圖案平輔於布上,用絲線釘牢即成。紋理清晰,走向明朗,給人以一種深沉、結實、粗放、豪邁的感受。
堆花,也流行於黔東南,其方法是用綾子剪作很多的三角形,再把每個三角的兩角折成帶尾的小三角。然後把它一個個輔於布上,後面的一個壓住前面一個的大半,隨壓隨縫,便成了所需的花鳥圖案。
苗族刺繡圖案色調多種多樣。松桃地區以花、鳥、蟲、魚為主,喜用粉紅、翠藍、紫等色,較為素淨。黔東南多以龍、魚、蝴蝶、石榴為圖案,喜紅、藍、粉紅、紫等色。黔中地帶喜用長條、長方、斜線等組套為幾何圖案,喜大紅、大綠、滌藍等色。藝術大師劉海粟對苗族的挑花工藝給予很高的評價:“縷雲裁月,苗女巧奪天工,蘇繡、湘繡比之,難以免俗。”
每一張繡片從紡織到染色,從刺繡到加工完成,全部都是由手工製做的。由於手工製做本身的局限性,每一種繡片只有一片。由於年代久遠,使其不僅具有裝飾作用,而且更加具有收藏價值。
苗族平繡,分布地域在苗區腹心黔東南中部清水江中游上段的台江,施秉,劍河,鎮遠四縣毗連地帶。以台江縣施洞鎮為中心。主要運用在袖腰,圍腰,肩花。
不鎖邊平繡分亮繡和暗繡。前者用於盛裝,色彩亮麗,底面與繡線色別有較大的對比度,一般底面用紅色,黃色、藍色,分別配以藍色,紅色主調的紋樣。後者繡線以深藍或紫藍為色,底面也是黑色,對比很接近,主要用於常裝。
苗族刺繡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技巧。針法很多,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來種。圖案有視為吉祥的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蟲、魚、花卉、挑子、石榴等;顏色有大紅、水紅、紫紅、深藍、淺藍、深綠、淺綠、橙黃、深黃等。布局方式往往忽略透視關係,而是根據作者自己的主觀視角來放置各種元素,和歐洲現代主義繪畫的某些流派異曲同工,遙相呼應。一般以綢緞作底,繪上或貼上圖案,因此剪紙又成了婦女們進行刺繡前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藝。
苗繡和銀飾,共同構成苗族女性盛裝的主體特徵。苗繡具有強烈的表意功能,被譽為“身上史書”和“穿著的圖騰”.
關於苗繡
千百年來,苗族特有的勞作生活、民風民俗、古老傳說、神奇故事,為苗族民間手工鄉的製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藝術養分。苗繡女看似不經意間的一
針一線,無不展現出奇思異想,無不蘊涵著神秘、幽遠、自然、古樸而又耐人尋味的藝術風韻。
苗繡女著色熱烈大膽,張揚鮮活。常用反差大而對比強的手法,把色塊的分割與組合運用到極致,使苗繡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強烈的震撼力。
苗繡分為平繡、縐繡、辮繡、板繡、齊針繡、破線繡、堆繡等多種手法,其作品變化多端,妙不可言。最讓人著迷的是她的不重複性,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絕品”,極具收藏價值。
作為苗族民間傳統藝術的刺繡,也有數百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各民族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山花。苗族的苗錦、絨錦、棉錦等,史書記載“以麻絲為經,緯挑五色絨,其花樣不一”,“婦女衣緣領袖皆綴雜組,藻采雲霞,悉非近致……”苗族婦女的刺繡藝術粗獷有力,不像內地漢族刺繡那樣秀麗纖細,她們所常用的刺繡,富有代表性的是胸前花、衣袖花、褲腳花、白衣袖花等,繡花所用的針法和紋樣都有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刺繡藝術所表現的題材為民間熟悉的傳統紋樣,每個紋樣都有一定的稱呼。反映人丁興旺、生產發展的有“瓜 綿綿”、“五穀豐登”等;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有“鴛鴦戲荷”、“魚水相憐”等;反映家庭幸福的更多,如“雙鳳朝陽”、“百鳥爭鳴”、“孔雀開屏”等等;有的甚至還有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故事。
姑娘們繡花的高潮,是出嫁前準備嫁衣的時候。苗族姑娘的嫁衣,多數從學繡花時繡起,一直繡到出嫁。一件嫁衣寄託了姑娘們多少愛慕與情思啊!凝結著姑娘們十幾年甚至二十年來的心血!姑娘們逢年過節,偶爾穿一次嫁衣,因此能母女相傳。一件精工的嫁衣就是一件上好的工藝品。
衣袖、衣領、衣肩、圍腰、背帶等,是苗族服飾的主要裝飾部分,也是苗圃有婦女炫耀刺繡手藝的陣地。她們採用多種針法,以長短交錯的線條和豐富多變的色彩,在這些部位繡出一塊塊美麗的圖案。所繡植物常有牡丹、荷花、百合、蘭花等,所繡動物常有龍鳳、蝴蝶、喜鵲、蝙蝠等,其構圖又與各地的居住情況有關。居住在山寨的喜用花卉、鳥獸構圖,以綠、藍二色為主;居住在溪河邊的多取村於魚蝦、人物之類,以紅、黃二色為主;還有涼亭、佛塔、寺廟、房屋建築和各式各樣的幾何圖形。
逢場趕集,其樂融融。特別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邊邊場”,更是別有風趣。那穿翠藍色滾花邊衣服的姑娘,手裡拿著青布傘,那纏著黑色包頭的俊俏後生,肩頭挎著黃布包,他們自由自在地穿行於青山綠水之間,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愉悅感。尤其是唱歌跳舞打鞦韆時,或者攔路對歌時,姑娘們都以自己美麗的服飾來博得後生們的“嘖嘖”稱讚和傾心愛慕,而後生們也總是喜歡那些手藝精巧的姑娘。
“苗鄉椎髻女,亦有巧於人。”湘西苗族土厚風淳,民情敦樸。苗家的刺繡集中反映了苗家婦女的智慧才能和熱愛勞動、熱愛藝術、追求幸福的高尚情操。
苗族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得到必要的尊重,記載下來的往往是叛亂和平復,在漢民族勝利的功勳冊背後,應該是苗民族悲劇的命運和遷徙的坎途。傳說中漢苗最早的交戰是黃帝和蚩尤,黃帝的勝利開始了漢族中原文明的強勢地位,蚩尤的失敗拉開了今後數千年苗族不斷戰敗遷徙的序幕。在漢族的傳說中黃帝是至善至美的,蚩尤則是暴虐醜陋之化身;而在苗族的刺繡中蚩尤是一片美麗的紅楓葉,孕育了苗人祖先;漢族的帝王才是兇殘的惡龍,掠奪和侵占苗人的糧食和土地。因為長期的戰亂逃離,苗族不斷流散,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字和歷史,但文化的傳承通過苗繡和苗歌流傳了下來。據考證苗族的古歌和日本的古代傳說驚人的相似,也許大和民族中的一支就是來自於古代的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