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猴鼓

苗族猴鼓

苗族猴鼓,苗語稱乾那,苗族棰擊膜鳴樂器。因伴奏《猴鼓舞》而得名。又稱花鼓。舊時巫師用時曾誣稱“蠻鼓”。流行於貴州、湖南等省苗族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猴鼓
  • 苗語:乾那
  • 鼓腰直徑:68厘米
  • 鼓高:70厘米
  • 鼓面直徑:58厘米
樂器概述,演奏方法,傳統習俗,

樂器概述

形制結構
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呈圓筒形,兩端較細,中腰略粗,兩端蒙以牛皮為面,皮面四周邊緣用竹釘固定(圖)。鼓面直徑58厘米、鼓高70厘米、鼓腰直徑68厘米,鼓框中部一側置一鼓環,以便於系帶攜、掛。鼓棰木製,直棒形,棰長35厘米。

演奏方法

演奏時,將鼓橫置於梯形鼓架上,架高150厘米,奏者雙手各執一棰擊奏,通常左手敲擊固定節奏,右手敲擊多種花點,民間有多種節奏的鼓點,敲擊部位有鼓心、鼓邊和鼓框等,分別發出“咚、切、噠”等音響。擊鼓者邊擊邊舞,這就是苗族的《猴鼓舞》,形式有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等多種。與猴鼓一起配合伴奏的,還有長號、嗩吶、小鼓、鑼、鑔等樂器。

傳統習俗

場面活潑熱烈。猴鼓用於苗族吃牛盛會、正月遊春和趕秋節等節日和民眾娛樂等場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