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喜臣(1902—1990,藝名“苗娃”),出科於高調梆子科班(今山東梆子)成名於豫東大地,1902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出生在山東省曹縣城東北三十五里的苗樹村(今屬定陶縣)。自幼家境貧寒,一家五口,全靠其父苗林莊及其母趙氏耕種幾畝薄田度日。不幸在他八歲那年,家鄉接連上了幾次大水,接著便是幾度災荒,幾畝薄田先後賣掉,又靠乞討為生。在乞討過程中,一個姐姐失落在安徽蒙城,一個妹妹至盡杳無音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喜臣
- 別名:苗娃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90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小苗娃生性聰明,勤於心計,又肯下工夫。因此不到三年的時間便會戲三十餘出,再加上他扮相俊美,嗓音宏亮,一時間響遍了山東曹縣、定陶、成武等地。
1919年,年芳十七歲的小苗娃來到河南(並改唱旦角),先後入了夏邑縣三班、虞城劉家班、周家班、張家班及劉屯班。由於他為人正派,藝術超群,每到一個戲班,便被公稱為"掌班"。這期間,又先後應邀到商丘大舞台及開封永安舞台與豫東名小生黃娃(黃儒秀),開封名鬚生楊金玉同台演出。解放前夕,戰火烽起,災荒連綿,農村戲班紛紛解體,苗喜臣先生即落戶夏邑縣道口急務農。1954年7月,被夏邑縣豫劇團聘請為教師,並被選為副團長之職。 1961年春,苗喜臣先生所教的學生均可以成才,同時,一生為人正直的他,自認為自己年老力衰,失掉了演出能力,不願拖國家與集體的後腿。擇日,他堅決要求反鄉生產,搞業餘演出活動。他自回到鄉間以後,一邊參加生產勞動,一邊輔導業餘劇團。在他後二十多年的生涯里,先後親自參加與輔導的業務劇團有碭山縣朱莊劇團,夏邑縣太平劇團。傳戲數百出,帶徒數百名。
人物事跡
1962年秋,苗喜臣先生應邀參加了河南省名老藝人座談會。會上,他報出劇目八百七十八出,並為大會獻演了《女探山》。同時和京劇大師梅蘭芳交情頗深,曾被梅蘭芳大師譽為豫劇最傑出的藝術家,將豫劇旦角發揚光大,並向著名豫劇演員馬金鳳、桑振君傳授了《打金枝》、《撿柴》等傳統唱腔選段,又被省戲校請去講課數小時。同年底,應淮陽縣豫劇團邀請赴淮陽豫劇團傳戲授藝三月有餘,樹戲四十餘出。
1964年又應商丘市豫劇團傳戲授藝半年,教戲五十餘出。多年來,苗喜臣先生口述筆錄傳統劇本不下百餘出,其中有七出被收入《河南省傳統劇目彙編》,為豫劇的挖掘與整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常在夏邑縣大靳莊傳授豫劇,據說為了感激師傅常在一李姓家門口搭建戲台大唱豫劇,並且在演出前面朝東北方向跪拜三次,以朝拜故鄉。
苗喜臣扮相俊美,音韻婉轉,聲腔明快,拖腔花哨,吐字清晰,做戲認真,而並且有比較紮實的基本功。因此,他有唱必響,在豫東一帶極負盛名,有人傳頌說:“扒了房子賣了地,也得聽聽苗娃的戲!”
苗喜臣會戲極多,能包冊的不下一千三百出,能配演的不下一千八百百出,而且還自編戲劇三十餘處,在豫東地區廣為流傳,是有名的“戲簍子”和戲劇家。他一生經常演出的拿手戲有:《桃花庵》、《洪月娥背大刀》、《呂布戲貂蟬》、《姚剛征南》、《劉蓮爭東》、《打金枝》、《罵金殿》、《曹莊殺妻》、《牧羊圈》、《富貴圖》、《日月圖》、《賣苗郎》、《收姬昌》、《頭冀州》、《宇宙鋒》、《刀劈楊蕃》、《三上關》、《坐橋》、《老征東》、《五鳳嶺》、《豹頭山》、《玉虎墜》等。
苗喜臣對戲劇造詣極高,曾為周總理演出,被周總理稱讚為豫劇第一人,是繼梅蘭芳之後又一戲劇大師,周總理還寫下“民間戲曲大師”贈與他。據傳苗喜臣有一閉關弟子在大靳莊,但苦於某些原因而沒有成名,但在家鄉享有極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