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詩作版本,詞作版本,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詩作版本
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⑴
清川永路何極⑵?落日孤舟解攜⑶。
鳥向平蕪遠近⑷,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⑸。
惆悵長沙謫去⑹,江潭芳草萋萋⑺。
詞作版本
謫仙怨⑻
晴川落日初低⑼,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苕(tiáo)溪:水名。一名苕水。由浙江天目山的南北兩麓發源,至小梅、大淺兩湖口入太湖。酬:贈答。梁耿:中唐書法家,劉長卿的朋友。
⑵“清川”句:一作“清溪落日初低”。永路:長路,遠路。
⑶落日:一作“惆悵”。解攜:猶言分手。解,一作“自”。
⑷向:一作“去”。平蕪:雜草繁茂的田野。
⑸前溪後溪:或以為即東苕溪和西苕溪。
⑺江潭:江畔。芳草:香草。芳,一作“春”。萋萋:草長得茂盛的樣子。一作“淒淒”。
⑻謫仙怨:詞牌名。其格式即六言律詩。
⑼晴川:指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白話譯文
版本一
清清的江水長又長,到哪裡是盡頭?夕陽西下,孤零零的船兒解開了纜索。
群鳥在田野上飛翔一忽兒近一忽兒遠,閒人在船上聽憑溪水飄蕩忽東忽西。
潔白的雲朵飄浮在空中有千里萬里,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山前溪水山後溪水。
又要貶謫到長沙去而令人傷感失意,懷人的情思就像江邊的香草那樣濃郁。
版本二
晴明的江上落日開始接近地平線,我傷感地在孤舟上與友人離別。群鳥向著草原忽遠忽近地飛翔,閒人隨著流水忽東忽西地漂游。
空中白雲千里萬里飄忽不定,皎潔月光朗照前溪後溪。貶謫長沙的傷感難以忘卻,只有江畔一片連綿不絕的春草讓我與友人相接。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以後,當時劉長卿因受到鄂岳觀察使吳仲孺的誣陷,由淮西鄂岳轉運留後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行經苕溪。從題目看,此詩是寄給梁耿的;從內容看,梁耿當時也在貶所。康駢《劇談錄》卷下:“大曆中,江南人盛為此曲。隨州刺史劉長卿左遷睦州司馬,祖筵之內,吹之為曲,長卿遂撰其詞,意頗自得,蓋亦不知其本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作品運用舒緩的韻律淡筆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悲憤愁苦之情。前四句以寫景為主,但景中含情;後四句以抒情為主,托物寓意。
開頭兩句,以回憶起筆,描寫了作者數年前因友人梁耿被貶謫遠離時在苕溪為之餞行的情景。詩以送別時眼前的“清川”落筆。清川長長,與梁耿的去路一樣,不知終點在哪裡。落日時分,孤舟在川,兩人只得分手。“落日”預示暮色的將臨,給人的聯想是前途黑暗。“初”字以敏銳的直覺,抒寫了強烈的主觀感受:話別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孤舟”所呈現的是淒涼無助,它標誌著人生境遇的險惡。這兩句極好地襯托來了淒涼的環境氣氛和人的悲苦心情。
三四兩句描寫了別後情景。遠處近處的歸鳥,飛向平蕪深處,漸漸沒有蹤影,入隨著流水,各分東西。這裡,設景有象徵意義,鳥飛平蕪,漸漸隱沒,象喻梁耿遠去;溪水東西流,象喻人之離別,景中有情。友人離別後的惜別悵惘的心情,都在離別的場景中透露出來。上句中的“向”字寫飛鳥凌空展翅,在廣闊的平蕪上空任意來往,顯得極為自由活躍;下句的“隨”字寫自己受名韁利鎖的束縛,只能隨人俯仰,欲罷不能,顯得極為拘窘可悲。這兩句情含景中,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
五六兩句,寫別後思念之深。白雲、明月無不寄託著作者的情思。千里萬里,白雲迷濛,這是梁耿遠去貶所沿途雲路漫漫的情景,也是他心路迷茫的真實寫照。前溪後溪,明月朗照,這是作者留在送別地望月思友的情景,也是作者自己的感想。作者這裡是說儘管與友人相隔“千里萬里”之遙,但飄然浮動、連綿不斷的白雲卻可傳載友誼;在同樣皎潔的月光照耀下,使人感到相距再遠,也只是“前溪後溪”之隔。濃厚的友誼跨越了巨大的空間界限,以白雲與月光為紐帶,將其二人緊緊連在一起。這兩句寫得深情而婉轉,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寫作者竭力從離愁別恨中解脫出來而終於無法解脫的情狀。“惆悵”句點明他此次遠行的原因,遠謫長沙,梁耿固然惆悵不已,作者也感到惆悵,為他的遠謫感嘆不已。這裡十分坦白地寫出作者對友人遭貶的不平與憤慨。而作者自己,也是遭受了同樣的不幸。這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憤之語。“江潭”句寫出作者眼前景色。他馳騁的心緒回到現實中來,眼望無盡的芳草,倍感茫然淒涼,充塞於心頭而又聊可與友人相接的,唯有一片延綿不斷、延伸到天涯海角的萋萋春草而已。由此可見,他們彼此的心境都是非常悲苦的。
此詩景中含情,筆致清婉,結句雖含慰藉,意實深悲,傷感之情,寄於言外。全詩六言八句,每句作三次停頓,音節短促激越,有一波三折之妙,頗能傳達出作者抑鬱不舒的哀切心情。中間兩句對仗工整,不僅有律詩的嚴整,而且多用民歌語言,有歌詞的通俗和迴環蕩漾的情致,因此很適合於傳唱。竇弘余《廣謫仙怨序》稱劉長卿撰寫此作後,曾“吹之為曲,意頗自得”,足見作者自己對這篇作品的欣賞程度。
名家點評
明人顧璘:是六言詩法。(《批點唐音》)
明人毛先舒:《謫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馬嵬事,索長笛制新聲,樂工一時竟習。其調六言八句,後劉長卿、竇弘余多制詞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時,第有調無詞也。說詳康駢《劇談錄》。案此調即唐人六言律,蓋權輿於《回波樂》詞而衍之。郭茂倩《樂府》稱《回波樂》為商調曲,疑此詞亦商調也。(《填詞名解》卷一)
清人曹錫彤:前二韻以惜別梁耿言,後二韻以苕溪酬寄言。此詩後入樂府,詞題作《謫仙怨》。竇弘餘《廣謫仙怨》序曰:……大曆中,江南人盛為此曲。隨州刺史劉長卿左遷睦州司馬,祖筵之內,長卿遂撰其詞,吹之為曲。蓋亦不知本事。(《唐詩析類集訓》)
近人張德瀛:小令本於七言絕句夥矣,晚唐人與詩並而為無所判別。若皇甫子奇《怨回紇》,乃五言律詩一體。劉隨州撰《謫仙怨》,竇弘余、康駢又廣之,乃六言律詩一體。馮正中《陽春錄》《瑞鷓鴣》題為《舞春風》,乃七言律詩一體。詞之名詩餘,蓋以此。(《詞徵》卷一)
近人俞陛雲:長卿由隨州左遷睦州司馬;於祖筵之上,依江南所傳曲調,撰詞以被之管弦。“白雲千里”,悵君門之遠隔;“流水東西”,感謫宦之無依,猶之昌黎南去,擁風雪於藍關;白傅東來,泣琵琶於潯浦,同此感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作者簡介
劉長卿,唐代詩人,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任長州縣尉,因事下獄,兩遭貶謫,量移睦州司馬,官終隨州刺史。詩多寫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離亂之作,善於描繪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長於五言,稱為“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