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漢語二級字,讀作苓(líng),1、指“茯苓”。2、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3、古同“零”,零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苓
- 拼音:líng
- 部首:艹部
- 五筆:AWYC
- 倉頡:TOII
- 鄭碼:EOW
- 筆順:橫豎豎撇捺捺折捺
- 字級:二級(3865)
- 平水韻:下平九青
- 注音:ㄌ一ㄥˊ
- 總筆畫:3+5
- 結構:上下
- 造字法:形聲:從艹、令聲
- 異體字:蓮 䕘
現代釋義,古籍釋義,音韻方言,字形書寫,
現代釋義
基本詞義
◎ 苓 líng
〈名〉
(1) (形聲。從艸,令聲。本義:植物名。苓耳,即卷耳)
(2) 藥草名。茯苓、豬苓皆簡稱苓。茯苓是寄生於松樹根下的一種菌類植物。豬苓是楓樹苓,生於楓根下的一種植物。二者均可入藥 [the cocklebur]
苓,卷耳也。——《說文》
失時者苓落。——《漢書·敘傳》
山有榛,隰有苓。——《詩·邶風·簡兮》
(3) 又如:苓龜(中藥名。即茯苓。因上等茯苓烏龜狀而得名)
(4) 豬屎 [pig dung]。如:苓通(喻賤物。豬糞叫苓,馬糞叫通)
詞性變化
◎ 苓 líng
〈形〉
(1) 零落。同“零” [decayed]
得氣者蕃滋,失時者苓落。——《漢書·敘傳上》
(2) 又如:苓落(草木凋落。同“零落”)
(3) 草木青翠 [verdant]。如:苓蘢(草木青翠茂盛的樣子)
常用詞組
苓耳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苓【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說文》卷耳也。《爾雅·釋草》菤耳,苓耳也。《註》卷耳形似䑕耳,叢生如盤。《陸璣疏》可煑爲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璫。幽州謂之爵耳。《博雅》苓耳,枲耳也。
又《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傳》苓,大苦也。
又茯苓,藥名。《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魏志》潁川郤儉,能辟穀餌茯苓。
又豬苓。《本草註》其塊黑,似豬矢,故名。《韓愈·進學解》是猶昌陽引年,而進以狶苓也。
又地名。《晉書·地理志》扶苓縣,屬九德郡。
又通零。《說文》草曰苓,木曰落。
又《集韻》靈年切,音蓮。草名。《枚乗·七發》蔓草芳苓。《註》古蓮字。《韻會》亦作蘦。
又作䕘。
說文解字
苓【卷一】【艸部】
卷耳也。從艸令聲。郎丁切
說文解字注
(苓)苓耳、逗。二字各本脫。今補。說見苦字下。卷耳艸。艸字各本作也。今依韻會所引。釋艸、毛傳皆曰。卷耳、苓耳也。從艸。令聲。郞丁切。古音在十二部。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liŋ˧˥ 日語讀音 MIMINAGUSA韓語羅馬 LYENG現代韓語 령越南語 linh
客家話 [台灣四縣腔] lin2 [梅縣腔] lin2 [海陸腔] lin2 [寶安腔] lin2 [客語拼音字彙] lin2 [客英字典] lin2粵語 ling4
近代音 來母 庚青韻 平聲陽 靈小空;中古音 來母 青韻 平聲 靈小韻 郎丁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黃侃系統:來母 青部 ;王力系統:來母 耕部 ;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