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戲(衡州花鼓戲)

花鼓戲(衡州花鼓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批准時間
  • 非遺級別
  • 非遺編號
  • 申報地區
  • 遺產類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唱腔特點,唱詞特點,音樂特色,伴奏樂器,角色行當,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花鼓戲(衡州花鼓戲)
衡州花鼓戲
花鼓戲(衡州花鼓戲)
衡州花鼓戲

文化特徵

唱腔特點

衡州花鼓戲唱腔的氣口有:大換氣、小換氣、斷氣、急吸氣、緩吸氣、偷氣等。根據不同的唱腔形式、腔源、曲調結構特點以及表現特性,衡州花鼓戲的唱腔形式可分為鑼鼓牌子、川調、小調三類,並包含少數雜腔,音調高亢粗狂,富有熱情。

唱詞特點

衡陽花鼓戲早期大戲劇目的腳本大多為演員即興創作,沒有固定唱詞。小戲只有小調唱詞是固定的。因大戲只有故事梗概而被藝人習稱“喬路”。每次演出之前,都要先由有聲望的老藝人講“喬”,即講述故事梗概、分配角色。然後由藝人到台上即興表演。因此,同一齣戲,因演員而異,可塑性很大,藝人把這種情況叫作“江湖十八根路,路路相通”。經過長期的演出實踐,歷代藝人主要運用口頭創作方式,互相取長補短,才逐步使劇本趨於定型。
花鼓戲(衡州花鼓戲)
衡州花鼓戲
衡陽花鼓戲的劇本通俗易懂,雜用土語鄉音,形象生動,生活氣息濃厚。但由於雜用土語鄉音,舞台語言也具有各流行地域的方音,如衡山一帶使用衡山官話,資興、安仁、永興一帶接近郴州官話。
衡州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中一支重要的分支流派,它的唱詞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戲曲語言的共同特點,衡州花鼓戲採用衡陽官話方言作為舞台語言進行表演。其演唱除了講究字正腔圓的審美原則外,還講究以字行腔的演唱準則。
衡州花鼓戲的唱詞通俗易懂,語句簡短精練,講究節奏明快,韻律的要求十分嚴格,唱詞句式一般以“三、三、四”的十字句為主,較常見的句式還有五字句、七字句等。衡州花鼓戲的唱詞除了講究句式工整、押韻外,還多用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用語和襯詞,既充滿生活氣息,又富有藝術韻味。
衡州花鼓戲中常用的襯詞有:哇,哎,哪,喲嚯,約喂,呀,喂,咧等,這些襯詞幾乎沒有實際的含義,且與正詞沒有什麼聯繫,但是將這些襯詞用於唱詞中,卻能使戲曲更有韻味,為戲曲增色。

音樂特色

衡州花鼓戲音樂以“吶子牌堂”(用吶子、鑼鼓伴奏的曲調的總稱)為主。曲調分川子調、吶子牌子、絲弦小調三大類。最初的形式是吶子牌子,它直接源於燈調。洞腔即來自師公腔,另如淮南腔、四門腔等也都是未經改編的巫歌。此外,衡州花鼓戲音樂受佛教、道教音樂影響也較大。南嶽燒拜香的調子和山歌非常接近。香客也帶來了各地的民歌小調,豐富了衡州花鼓戲的曲調。
衡州花鼓戲音樂粗獷、高亢,山野味道濃。旋律進行中多六度至八度的大跳進,使用音域廣,演唱時,常以假嗓唱髙音部分,藝人稱為“陽帶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文藝工作者與藝人合作,對曲調、器樂和樂隊編制進行了改革。音樂工作者將長沙花鼓西湖調發展成花臉的專用曲調,用起板、散板、垛板、慢板、三流、回龍等多種板式變化取代了原來借用衡陽湘劇的南北二路。同時增加了琵琶、揚琴、月琴、三弦、低胡、大提琴、木管等中西樂器,使其既保持了劇種的音樂特色,又更為豐富、優美。

伴奏樂器

衡州花鼓戲的伴奏舊稱場面。在戲曲中有“場面半台戲”的說法,可見伴奏的重要性。衡州花鼓戲的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以管弦樂伴奏,早期僅有竹筒子和嗩吶兩種樂器,後來逐漸增加了二胡、琵琶、揚琴、笛子、笙等,條件好的劇團還用上了大提琴、小提琴、雙簧管、單簧管、圓號、小號等,甚至部分電聲樂器,但主奏器仍為竹筒子和嗩吶。武場以打擊樂伴奏為主。主奏樂器有鑼鼓、鈸、扎鼓、課子等。早期鑼鼓點子只有從燈調,以及從地花鼓等民間藝術形式中吸收而來的長槌、溜子、挑五植等,其他鑼鼓點子和組合程式大都從衡陽湘劇中移植而來。武場伴奏能起到幫助演員明確節奏,渲染舞台氣氛的作用。有了武場的伴奏,衡州花鼓戲的表演更具感染力。
花鼓戲(衡州花鼓戲)
衡州花鼓戲

角色行當

衡州花鼓戲行當的劃分,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老生、老旦、花臉無專行演員。早期的花鼓戲藝人,“三小”分工不明了,大多能滿台轉,缺什麼角就頂什麼。直至20世紀40年代,才開始有較明確的行當劃分。在“三小”行當中,以醜為首,表演技術要求較高,要有手、眼、身、步、鼻、須、扇子、手巾等各種基本功,會講各種官話鄉談,還要掌握一些民間武術。旦行則以表現農村婦女為主,如《對子調》《過江》《打錢鞭》《抖碓》《磨豆腐》等劇。同時講究幽默、風趣、誇張,如《山伯訪友》中,插入書童四九從梁山伯手中取碗偷酒喝的細節,《滿姑吵嫁》中李玉連與滿姑一見鐘情,兩人相對的視線能被書童從中牽動使其身體隨之搖晃。

代表劇目

衡州花鼓戲早期劇目多為“二小戲”,題材主要來源於農村。有表現農村勞動生活的,如《採蓮》《抖碓》《蔡坤山犁田》《盜菜》《摸泥鰍》《扯筍》《種油麻》《雙趕集》等;也有反映農村手工業者、小商販、教師生活的,如《補瓷缸》《龔瞎子縫衣》《磨豆腐》《打皮掌》《賣雜貨》《討學錢》《打錢鞭》等。這一階段劇目雖然情節較簡單,但思想傾向積極健康,生活氣息與地方色彩較濃。
衡州花鼓戲中、晚期劇目多為“三小戲”,題材比早期豐富。有取材於農村生活的,如《藍繼子打磚》《張二嫂回娘家》《滿姑娘吵嫁》等;也有取材於民間傳說的,如《朱買臣賣柴》《孟姜女哭長城》《趕子牧羊》等;還有取材於神話故事的,如《下凡》《鐵板橋戲牡丹》《劉海砍樵》等;又有與儺壇活動密切相關的,如《大盤洞》等。中、晚期劇目中,還有一部分是從地方大戲移植、借鑑而來的。其中有的原封不動地照搬,如《華山救母》《玉堂春》等;有的是通過“搭橋”,逐步創作的,如《楊春龍》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們整理了一批傳統劇目,如《採蓮》《抖碓》《打鐵》《打鞭進城》《朱買臣賣柴》《大盤洞》等;同時還創作了一批現代戲,如《婆媳比武》《補鍋》《春山坳》《重相遇》《兩鍋湯》等,並上演了大量移植、改編其他劇種的劇目。有的劇本已出版發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衡州花鼓戲在湘南地區廣大民眾的傳統文化生活中占有較高的地位,保護好衡州花鼓戲,有利於推動和促進傳統優秀文化特別是湖湘文化的弘揚,同時,對豐富和完善地方戲劇史、地方民間藝術史都產生一定的作用。
花鼓戲(衡州花鼓戲)
衡州花鼓戲
傳承狀況
在衡州花鼓戲的演職人員中,中老年演員占了較高比例,青年演員較少,加上大部分青年人偏向其它娛樂方式,衡州花鼓戲出現了表演人員青黃不接的情況。由於受到外來文化、各種新型休閒娛樂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衡州花鼓戲的觀眾不斷減少。
傳承人物
楊小蘭,女,漢族,1961年5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花鼓戲(衡州花鼓戲),湖南省衡陽市申報。
廖寒梅,女,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花鼓戲(衡州花鼓戲),湖南省衡陽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衡陽衡州花鼓戲藝術有限責任公司獲得“花鼓戲(衡州花鼓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花鼓戲(衡州花鼓戲)”項目保護單位衡陽衡州花鼓戲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11月,衡州花鼓戲《真情花開》在第二屆全國花鼓戲優秀劇目展演中進行了表演。
2020年6月,衡州花鼓戲《打鐵》在衡陽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