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戲(臨湘花鼓戲)

花鼓戲(臨湘花鼓戲)

花鼓戲(臨湘花鼓戲),湖南省臨湘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臨湘花鼓戲,俗稱嗡琴戲,因其音樂從嗡琴藝術的音樂演變而來,加上主奏樂器為嗡琴而被老百姓習慣稱作嗡琴戲。

2011年6月9日,花鼓戲(臨湘花鼓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IV-1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鼓戲(臨湘花鼓戲)
  • 批准時間:2011年6月9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112 
  • 申報地區:湖南省臨湘市 
  • 保護單位:臨湘市楚韻臨湘花鼓戲劇團 
  • 項目序號:713 
  • 所屬地區:湖南省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保護措施,

歷史淵源

花鼓戲(臨湘花鼓戲)起源於清乾隆年間,形成於清道光年初的龍窖山(舊稱藥姑山)下的尤港河上游地區,流布於以臨湘龍窖山為中心的湘鄂贛毗鄰地區的岳陽、平江,湖北的通城、赤壁、崇陽、通山,江西的修水、銅鼓等地。

文化特徵

臨湘花鼓戲的特點就是土生、土長、土氣、土味。即演的地方事,唱的地方人,說的地方話,拉的地方調;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北藝術。

代表劇目

臨湘花鼓戲主要代表作有:傳統戲:《王妹子回門》《孟氏割股》《董永賣身》《韓湘子化齋》《孟姜女》《雪梅教子》《張廣大拜壽》,現代戲《村官本是打工仔》《大興與蘭蘭》《堂客撥的扶貧款》等。

保護措施

2006年,臨湘花鼓戲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臨湘花鼓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花鼓戲(臨湘花鼓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臨湘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