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紅園居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8.00公里, 國土面積11.70平方公里,海拔2100.00米,年平均氣溫15.00℃,年降水量100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1188.00畝,其中人均耕地1.20畝;有林地8600.00畝。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92戶,有鄉村人口1088人,其中農業人口1087人,勞動力81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12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3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33.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業、運輸業為主。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260戶通自來水,有5戶飲用井水, 有282戶通電,有13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78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82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59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0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88.00畝(其中:田220.00畝,地968.00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86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21.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0畝,主要種植蘋果、梨、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46.00畝。
基本介紹
- 國土面積:11.70平方公里
- 海拔:2100.00米
- 年平均氣溫:15.00℃
- 年降水量:1000.00毫米
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村務公開,文化教育,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基層組織,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34.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10.00萬元,畜牧業收入251.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10頭,肉牛28頭,肉羊62頭); 林業收入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4320.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33.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運輸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8人 ,在省內務工68人,到省外務工4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92戶,共鄉村人口1088人,其中男性522人,女性566人。其中農業人口1087人,勞動力815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6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8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3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9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76.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520個(勞均3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232.00萬元,有固定資產1504.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728.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花紅園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團結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1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24人,中學生60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93畝(其中:田220 畝,地 968 畝),人均耕地1.3畝,主要種植 玉米、水稻 等作物;擁有林地86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2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9畝,主要種植 蘋果、梨、李子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21畝,其中養殖面積 103.7畝;無草地,有荒山荒地4畝,其他面積46 畝。有旅遊、白雲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232戶通自來水,有6戶飲用井水,有5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8%)。有282戶通電,有13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6.4%和89.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7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4戶(分別占總數的98.58%和94%)
該村到鎮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2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0輛,拖拉機11,機車4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90畝,有效灌溉率為8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80戶。全村有 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6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到鎮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2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0輛,拖拉機11,機車4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90畝,有效灌溉率為8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80戶。全村有 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6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42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第一產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擁有企業2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3個,共有黨員52人,少數民族黨員51人,其中男黨員40人、女黨員12 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3個村民小組。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3個,共有團員56人。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5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人文地理
該村是典型的是漢族、白族混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