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綱遺石

《花石綱遺石》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所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描述了北宋花石綱在運送奇花異石時,遺留在越中的嶙峋美石,以及圍繞這些奇石所發生的故事。文章除正麵點染外,又掇拾遺聞軼事,使文章生動形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花石綱遺石
  • 作者:張岱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花石綱遺石
越中無佳石。董文簡齋中一石,磊塊正骨,窋咤數孔,疏爽明易,不作靈譎波詭,朱勔花石綱所遺,陸放翁家物也。文簡豎之庭除,石後種剔牙松一株,辟咡負劍,與石意相得。文簡軒其北,名“獨石軒”,石之軒獨之無異也。石簣先生讀書其中,勒銘志之。
大江以南花石綱遺石,以吳門徐清之家一石為石祖。石高丈五,朱勔移舟中,石盤沉太湖底,覓不得,遂不果行。後歸烏程董氏,載至中流,船復覆。董氏破資募善入水者取之。先得其盤,詫異之,又溺水取石,石亦旋起。時人比之延津劍焉。後數十年,遂為徐氏有。再傳至清之,以三百金豎之。石連底高二丈許,變幻百出,無可名狀。大約如吳無奇游黃山,見一怪石,輒瞋目叫曰:“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花石綱:古代專門為皇帝搜羅奇花異石的特殊運輸部門。北宋時宋徽宗為修建艮岳而成立,十艘船稱為一綱。
2.董文簡:董玘(1487~1546年),子文玉,浙江會稽人,官至吏部左侍郎。諡號文簡。
3.窋咤(zhúzhà):本指物體在洞穴中突出的樣子,此處指洞窟。
4.靈譎波詭:奇異神秘之態。
5.朱勔(miǎn):蘇州人,宋徽宗時為皇帝搜羅奇花異石而勞民傷財。
6.陸放翁: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文學家,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7.除:指台階。
8.剔牙松:即括子松,常綠喬木。
9.咡(èr):嘴與耳朵之間的部位。
10.石簣先生:陶望齡(1562~1210年),字周望,號石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擔任翰林院編修、待講以及國子監條酒,有《歇庵集》《天水閣集》傳世。
11.董氏:董份(1510~1595年),字用均,號南潯山人,鳥程(今浙江湖州南潯)人。官至吏部尚書,有《泌園集》行世。
12.延津劍:指龍泉、大阿兩把寶劍。《晉書·張華傳》記載了兩把劍的故事:“豐城令雷煥得龍泉、太阿兩劍,以其一與華。後華被誅,劍即失其所在。雷煥死,其子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躍出墮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見兩龍蠟棠,波濤驚沸。劍亦從此亡去。”後來就用“廷延津劍”稱龍泉和太阿兩劍。
13.徐氏:徐奉時(1540~1598年),原名三賜,字大來,號浦,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官至太僕寺少解。他是園林留園的建造者。
14.吳無奇:吳世奇,子無奇,號恆初,安徽歙縣人。官至太常寺解,有《綠滋館稿》《史裁》等文集。
15.嗔(chēn)目:指睜大眼睛。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越中沒有好的奇石。董文簡的書齋中有一塊藏石,品相磊落端正,多個孔穴突出,疏闊爽朗、明暢簡易,形狀並無奇怪詭異之處。這塊石頭是朱勔當年主持花石綱時所遺留下來的,原是陸放翁家的遺物。董文簡把石頭豎立在庭院的台階上,在石頭後面種了一棵剔牙松,辟咡負劍,與石頭相互映襯,意境相得益彰。文簡在石頭的北面修築了一座小軒,叫做“獨石軒”,意思是石頭和小軒都是獨一無二的。石簀先生在小軒里讀書,雕刻銘文來記述這件事情。
長江以南的花石綱遺石中,吳門徐清之家裡那塊石頭可稱得上是石頭的祖宗。這塊石頭高一丈五尺,被朱勔移放到船上,承載石頭的石盤沉入太湖底,尋覓不得,於是就這樣算了。後來這塊石頭到了烏程董氏的手裡,用船裝載運送,到了太湖中心船又翻了。董氏花錢招募會游泳的人潛到湖底找尋,卻先找到了當年的石盤,人們都十分驚訝,又下到湖底尋找石頭,石頭也很快被打撈上來,當時的人把石頭和石盤比作延津劍。過了幾十年後,這塊石頭和石盤為徐氏所擁有。再後來傳到徐清之的手上,他花了三百兩銀子將它豎立起來。石頭連石盤高二丈多,變化百端,難以形容它的樣子。大概就像吳無奇遊覽黃山一樣,只要看見一塊奇石他就瞪大眼睛大聲喊叫:“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創作背景

宋徽宗趙佶統治時期(1100年~1126年),生活奢侈腐化,揮霍無度。為營造宮苑艮岳,從江浙地區大量搜羅花石。當時具體負責此事的便是蘇州人朱勔。由於他頗懂山石鑑賞之道,被權相蔡京推薦管理蘇杭應奉局。凡是朱勔看中的一木一石、一花一草,無論所屬何人,都會被應奉局以黃紙封條而強取豪奪,不管石塊所處的位置如何偏僻,都要不計民力、財力而搬運出來,再以船隊花石綱經淮河、汴河運往京城。在運送花石的過程中,大量民房、橋樑、城垣被拆除,以方便船隻通過。花石綱前後持續二十多年,給江南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這篇散文就是為了描述北宋花石綱在運送奇花異石時,遺留在越中的嶙峋美石而寫。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散文描述了北宋花石綱在運送奇花異石時,遺留在越中的嶙峋美石,以及圍繞這些奇石所發生的故事。
文章前後兩段,分別記述了紹興董文簡及吳門徐清之家中的花石綱遺石。前者為作者親見,故詳於石之形狀、坐落,以“辟咡負劍”形容石松“相得”之情狀,十分生動。董文簡書齋里有塊石頭,不僅外貌磊落爽朗,並且其來頭也不小,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遺物。正所謂石如其人,石頭正象徵著陸游熾熱磊落的愛國情懷,傳至明代也算得上是古物了,放在書齋,再配以松樹,既有意境又能觀石懷古,實在是雅事一樁;後者得之於傳聞,故詳於石之傳奇經歷及傳承。以延津雙劍之離合,喻石與盤之壁合,增添傳奇色彩。奇石當然指石頭的形狀怪異神奇,但這裡介紹的這塊花石綱遺石,僅石頭的形狀從各個角度觀看千萬種變化,更特別的是它不凡的經歷。頭和石盤宛若相生相連,石盤落入水中,多年後石頭入水,於是兩者再重逢,真可傳為一段佳話。愛石之人驚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作者也不禁為徐清之的這塊石頭感嘆“豈有此理”了。
全文以被吳無奇驚呼“豈有此理”的黃山奇石作比結尾,既省卻許多形容筆墨,又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此老可謂善用筆墨。祁彪佳《越中園亭記》載:“獨石軒,董中峰太史構軒讀書,立一石甚奇,庭前更有鬆化石二枚,儼然虬鱗霜乾也。宅內御書樓以奉宸翰。”可與這篇散文相參看。
石頭比不得金銀貴重,但其天然的觀賞性卻非金銀可比。北宋徽宗肯定沒有想到命人在江南搜羅奇石之舉,在幾百年後還能引發這么多離奇有趣的故事。在這篇散文中,越地的石頭未沾王氣,都比不上花石綱的遺石,吳越許多士大夫更是以遺石為驕傲,樹立庭中,修建亭閣,以示風雅。有人為了如願以償,竟不惜破費重金。張岱通過列舉實例,展現了晚明富家愛石、玩石的濃郁風氣。

名家點評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夏鹹淳《張岱散文選集》:“二石均為花石綱所遺珍奇,但骨態不同,越中之石莊重明爽,吳中之石詭怪妍巧。為了表現二石不同的特徵,著筆時除作正麵點染外,又掇拾遺聞軼事;作者精於賞石,又善於繪石,繪石者必須能賞石。”

作者簡介

張岱(1597年~1680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晚明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崇老莊之道,喜清雅幽靜。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精小品文,工詩詞。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園道古》等。另有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