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菌核病

花生菌核病

花生菌核病是花生小菌核病和花生大菌核病的總稱,花生大菌核病又稱花生菌核莖腐病,是由落花生核盤菌、宮部核盤菌引起的、發生在花生的一種病害。花生小菌核病主要為害根部及根頸部,也能為害莖、葉、果柄及果實;花生大菌核病主要為害莖稈,也可為害根、莢果、葉片和花。

花生菌核病在中國南北花生產區均有發生,以小菌核病為主。常發生在花生生長後期,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多零星發生,為害不大,個別年份或局部地塊為害較重,一般減產10-20%,重者減產30%以上。

花生菌核病的防治可以使用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的方法。在農業防治上,合理輪作,合理密植,及時拔除田間病株,花生收穫後清除病殘體。在化學防治上,播種前,種子處理進行包衣或拌種;耕翻土地時,土壤處理消毒;發病初期,及早地面噴藥封鎖初侵染源和葉面噴藥預防控制;發病嚴重時,間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藥劑交替施用,藥液噴足淋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生菌核病
  • 外文名:Peanut sclertiniose
  • 別名:花生小菌核病、花生大菌核病
  • 病原:落花生核盤菌、宮部核盤菌
  • 為害植物:花生
  • 為害部位:根、莖、葉、果實等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花生小菌核病原菌為落花生核盤菌(Sclerotinia arachidis Hanzawa)。花生大菌核病原菌為宮部核盤菌(Sclerotinia miyabeana Hanzawa),均屬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核盤菌屬真菌;無性世代屬半知菌亞門、從梗孢目、葡萄孢屬
小菌核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細長、褐色,有隔膜,頂端對生分枝,分枝上部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或淺灰色、單胞,卵圓形或橢圓形,大小(6-12)微米×(6-9)微米。菌核不規則狀,外層黑色,內部白色,大小(1-2.5)微米×(0.5-1.5)毫米。菌核在土表萌發,初生分生孢子,後形成1至數個子囊盤。子囊盤漏斗狀,頂部扁平,直徑0.6毫米左右。子囊內生8個透明、扁橢圓形、單胞分生孢子,大小(11-14)微米×(6-7)微米。菌核一般很少形成子囊盤,多形成分生孢子。
大菌核病菌產生黑色、圓柱形或不規則形菌核,大小(3-12)毫米×(3-5)毫米,菌核萌髮長出數個漏斗狀黑褐色子囊盤,直徑3.5-4毫米。子囊內生8個無色,單胞,橢圓形子囊孢子,大小(10-15)微米×(5-7)微米。

為害症狀

花生小菌核病主要為害根部及根頸部,也能為害莖、葉、果柄及果實。葉片上病斑暗褐色,近圓形,直徑3-8毫米,有不明顯輪紋,潮濕時病斑擴大為不規則形,呈水漬狀軟腐。莖部病斑初為褐色,後漸擴大,變為深褐色,最後呈黑褐色,受害部位軟化腐爛,病部以上莖葉萎蔫枯死。在潮濕條件下,病部表面初生灰褐色絨毛狀霉狀物,後變為灰白色粉狀物,即病菌的菌絲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至臨近收穫時,在莖的皮層及木質部之間產生大量不規則形的小菌核,有時菌核突破表皮外露。菌核外層黑色,內部白色,大小1-2毫米。受害果柄腐爛易斷裂。受害莢果變褐色,在表面或莢果里生白色菌絲體及黑色菌核,引起籽粒腐敗或乾縮。
花生大菌核病引起症狀和小菌核病相似,主要為害莖稈,也可為害根、莢果、葉片和花。莖部病斑形狀不規則,初呈暗褐色、水漬狀,後褪為灰白色,擴大後繞莖,引起莖蔓表皮腐爛剝落、撕裂呈纖維狀,露出白色木質部,病部表面長滿棉絮狀的菌絲層,病部以上莖葉陸續凋萎死亡。後期在病部表面及髓腔中產生鼠糞狀菌核,初為白色,後變黑色且堅硬,大小3-12毫米不等。莢果受害後腐爛,長出棉絮狀菌絲,內部也能產生菌核。

侵染循環

花生菌核病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殘株、莢果和土壤中越冬,菌絲體也能在病殘株中越冬。翌年花生小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和分生孢子,有時產生子囊盤,釋放出子囊孢子,多從傷口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菌絲也能直接侵入寄主。花生大菌核病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釋放子囊孢子並進行侵染。

流行規律

中國北方花生產區,一般於7月上旬開始發病,7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發生盛期,南方花生產區始發期和盛發期相應提早約15天。
病菌對溫度、pH值的適應範圍幅度較大,對光照不敏感,耐早性和耐水性較強,發病後蔓延較快。高溫高濕對其擴展蔓延有利,連續陰雨,溫度又較高或是田間小氣候鬱閉,易引起流行。種子帶菌率高,花生重茬連作、土壤菌源多,土壤黏重、板結,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田間濕度大的地塊發病重。雜草叢生、群體過大、通風透光差、施用未腐熟土雜肥、氮肥施用過多、植株柔嫩多汁、蟲害較多時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合理輪作,重病田,實施水旱輪作或與小麥、玉米、穀子、甘薯等進行3年以上輪作;合理密植,高畦栽培,使用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及時拔除田間病株,集中燒毀,花生收穫後清除病殘體,深翻滅茬。

化學防治

播種前,種子處理進行包衣或拌種;耕翻土地時,土壤處理消毒;發病初期,及早地面噴藥封鎖初侵染源和葉面噴藥預防控制。
  1. 種子處理:播種前,按藥種比,可選用25克/升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125-167),或1.5%咪鮮胺懸浮種衣劑1:(100-120),或400克/升萎銹·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160-200),或41%唑醚·甲菌靈懸浮種衣劑1:(273-820)等包衣或拌種,或者按種子重量,可選用0.2-0.4%的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或0.04-0.08%的35%精甲霜靈種子處理乳劑,或2-4%的15%五氯硝基苯懸浮種衣劑,或0.1-0.3%的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等拌種或包衣。
  2. 土壤處理:結合春季耕翻整地,每畝可選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3千克,或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3千克,或70%敵磺鈉可溶粉劑3-5千克,或40%五氯硝基苯粉劑5-7千克,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2-3千克等,加細土或水均勻混施於土壤中。
  3. 藥劑噴淋:花生花針期或發病初期,每畝可選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100克,或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150克,或25%丙環唑乳油30-50毫升,或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40-60克,或30%醚菌酯懸浮劑50-70毫升,或40%多菌靈懸浮劑175-250毫升等,兌水40-60千克,均勻噴施。也可選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8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或50%啶醯菌胺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等,均勻噴施,每畝噴藥液量40-60千克。噴淋花生莖基部及地表,或灌根,每穴澆灌,每畝噴灑藥液,或每穴噴淋澆灌藥液0.2-0.3千克。
發病嚴重時,間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藥劑交替施用,藥液噴足淋透,可兼治白絹病、莖腐病等病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