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莖腐病

花生莖腐病

花生莖腐病俗稱爛脖子病,在全國各花生產區均有分布,一般發生在中後期,感病後很快枯萎死亡,後期為感病者。果莢往往腐爛或種仁不滿,造成嚴重損失,一般田地發病率為20%~30%,嚴重者達到60%~70%,特別是連作多年的花生地塊,甚至成片死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生莖腐病
  • 別稱:爛脖子病
  • 地區:全國各花生產區
  • 時期:中後期
  • 表現:果莢往往腐爛或種仁不滿
  • 侵入部位:子葉或幼根
主要症狀,病原特徵,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主要症狀

病菌從子葉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頸部產生黃褐色水漬狀病斑,後變黑褐色,引起根基組織腐爛。當潮濕環境時,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剝落,纖維組織外露。當環境乾燥時,病部表皮凹陷,緊貼莖上,成株期感病後,約10~30天全株枯死,發病部位多在莖基部貼地面,有時也出現主莖和側枝分期枯死現象。
花生莖腐病花生莖腐病

病原特徵

病原為棉殼色單隔孢(Diplodia gossypina Cooke),屬無性菌類殼色單隔孢屬。有性態為柑橘囊孢殼(Physalospora rhodina Berk.&Curt.),異名:P.gossypinaStev.,屬子囊菌門囊孢殼屬真菌。病部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常突出於體表,黑色,近球形,直徑220~230μm,頂端孔口呈乳頭狀突起。分生孢子梗細長,不分枝,無色。分生孢子初期無色,透明,單細胞,橢圓形,後期變為暗褐色,雙細胞,大小20.9~26.6μm*17.4~13.3μm。兩種分生孢子都能萌發。菌絲生長溫度10~40℃,最適23~35℃,致死溫度55℃ 10min,在-1~-3℃下經27d仍有侵染力。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在種子和土壤中的病殘株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發病的來源。如果病株作為飲料或莢果殼飼養牲畜後糞便,以及混有病殘株所積造的土雜肥也能傳播蔓延。在田間傳播,主要是靠田間雨水徑流,其次是大風,不過農事操作過程中攜帶病菌也能傳播。在多雨潮濕年份,特別是收穫季節遇雨,收穫的種子帶菌率較高,因此,不僅是病害的主要傳播者,而且通過引種還可以遠距離的傳播。

防治方法

1、防止種子發霉,保證種子質量。
(1)適時收穫,避免種子受潮濕、防止發霉;
(2)曬乾種子,保證含水量不超過10%;
(3)安全貯藏,注意通風防潮;
(4)不能使用霉種子、變質種子播種;
(5)麥套花生早播的花生髮病輕;
(6)選用抗病品種。
2、合理輪作,最好和小麥、高梁、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輪作;
3、施用腐熟肥料,加強田間管理。
4、藥劑防治:用25%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或按種子量0.5%~1%藥劑兌水配成藥液浸種,以能淹沒種子為準,浸泡24小時取出播種。
①藥劑浸種。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加新高脂膜按下種子量的5%,摻入細土1.5~2公斤分層噴水撒藥,然後拌勻,催芽播種,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②農業防治。田間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將其帶出田外深埋,並噴施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噴霧土壤表面,可保墒防水分蒸發、防曬抗旱、保溫防凍、防土層板結,窒息和隔離病蟲源,提高出苗率。
③藥劑噴霧。當田間發病時,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新高脂膜800倍液,畝用藥液50~75公斤。-般可於基本齊苗後的發病初期噴-次,開花前再噴一次。
④生長期藥劑防治。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托布津加50%多菌靈粉劑噴霧。在花生齊苗後和開花前後各噴一次,或者發病初期噴1—2次,用普力克800—1000倍液噴霧,還可兼治花生根腐病,立枯病、葉斑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