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永軍

芮永軍

芮永軍,主任醫師,博導,享受國務院津貼,手外科、顯微外科、骨科專家,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手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亞太重建顯微外科聯盟中國部常務委員;SICOT中國部顯微外科學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分會華東地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骨科分會手外科顯微外科學組組長;無錫市醫學會副會長、手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手外科雜誌》、《實用手外科雜誌》副總編,《中華顯微外科雜誌》、《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編委。

2017年10月,入選2017年9月“中國好人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芮永軍
  • 國籍中國
  • 籍貫:江蘇省
  • 主要成就:入選2017年9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事跡,所獲榮譽,

人物事跡

好院長27年救治萬餘名患者 創造手外科奇蹟
作為一名院長,他很優秀,帶領市九院勇攀高峰。作為一名醫生,他很出色,創造手外科奇蹟。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就在我們身邊,他就是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手外科醫院)院長芮永軍,江蘇省手外科醫學領軍人才。從醫27年,他的手外科技術的臨床套用,使得萬餘名患者成功得到救治。他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省、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芮永軍說他只是一名醫生,讓病人痊癒,是他最大的幸福。
守信,對待工作決不食言
芮永軍,主任醫師,博導,享受國務院津貼,手外科、顯微外科、骨科專家,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手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亞太重建顯微外科聯盟中國部常務委員;SICOT中國部顯微外科學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分會華東地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骨科分會手外科顯微外科學組組長;無錫市醫學會副會長、手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手外科雜誌》、《實用手外科雜誌》副總編,《中華顯微外科雜誌》、《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編委。
這么多的頭銜,芮永軍最喜歡的還是普普通通的“醫生”二字。從醫幾十年,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答應患者的事決不能食言。”
“院長把每一位患者當成親人,院長看過的每一位患者都說他是個‘暖男’,”創傷骨科護士長周明霞說的很“時髦”,而病患眼中那種“溫暖”的想像則源於芮永軍為人行醫的認真與守信。身為一院之長,每周四上午半天的門診,他從來沒有遲到過,除非有極其重要的會議他會提前填寫請假單。芮永軍對待患者更是盡心盡責,答應下來的手術,不管大小,全部親力親為。周明霞說:“經常看到院長最後一個去食堂,下班時間還在手術室忙碌,早上7點不到已經出現在病區,院長不在常規時間出現的身影同志們已經習以為常。”
去年的一天,芮永軍在一次手術結束時突然暈倒在手術台上。“原本是一場小手術,但是院長答應了患者會親自來做。”科室醫生吳永偉回憶說,院長因為那一周學術交流繁忙,來回奔波,一度出現心肌缺血症狀,那天早上為了不影響手術安排,院長準時上台進行手術。由於勞累過度,手術剛完成,終於支撐不住暈倒在手術室內。
已經53歲的芮永軍,身為院長,每天要處理各種行政事務,卻依舊在一線進行門診與手術,這么多年的堅持,也讓芮永軍這個院長顯得格外忙碌。與許多人印象中,院長坐鎮辦公室的情況不同,他如今依然堅守在救治一線,兼任九院創傷骨科病區主任。每周二、周三,芮永軍會根據實際情況,對院內的重病患親自操刀手術,平均一周十幾台高難度手術,且多在醫院規定的手術日時間內完成。芮永軍每周半天的門診時間幾乎是雷打不動的,平均看診40多人,詢問病史,仔細查體,分析病情,交待方案,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苟。“病人慕名而來,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滿意而歸”,這是芮院長對專家門診一貫的定位。“排號再多,院長一定要把病人全部看完才去吃飯。”醫生楊通從研究生實習階段就跟著芮永軍,他說院長最後一個去食堂吃飯是常事,只要有人勸院長,得到的回答都是:“答應了病人就不能讓他們等。”
守信,是這位擁有精湛醫術的手外科專家一貫的習慣,這天是院長的手術日,護理部事前早已安排了他為護理同志進行業務培訓。為了保證手術質量,也為兌現給護理部的承諾,院長特地提早手術時間,中午放棄休息,確保手術的順利完成。脫下手術衣,即刻趕赴會場,授課現場給大家的第一感覺,院長精神煥發,思路敏捷,殊不知已是連續手術五個小時,同樣是那一個理由:“答應了大家就不能讓她們等”!
仁心,救助患者絕不馬虎
“對院長的印象除了守時守信,還有什麼呢?”面對提問,楊通笑著回答,對待工作的“認真”。
“院長看病從來不用‘開刀、住院、觀察’這樣簡單的字眼回應患者。”楊通說,即使是再小的病症,院長都會解釋得細緻入微,連用藥的每一個細節都會仔細交代。
作為一個手外科專家,芮永軍幾乎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了對手外傷的研究上。對救治患者,他有著自己的“拒絕”原則:拒絕輕易說出“截肢”,拒絕隨意放棄救治。只要答應患者的承諾,就要竭盡全力。令他記憶猶新的有這樣一位年輕患者,操作中被鋼纜絞斷了四根手指,隨即被送往當地的醫院救治,醫生看後告知無能為力,建議去無錫市手外科醫院試試。待芮永軍見到他時,已錯過了最佳重接時間,且斷指還曾被扔進垃圾桶,爬滿了螞蟻。救意味著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可不救對年輕人來說手就廢了,今後的生活勢必受到影響。看著對方渴求的眼神,芮永軍選擇了冒險。這一場手術由他主刀,在20多個小時的手術期間,站不動了就快速喝幾口葡萄糖補些能量。最終,年輕人的四根斷指再植成功,且實現了全部存活。
救治有時是修復,更多的時候則是為了保全而不得不面臨的去除。是否為病患截肢,成為手外科醫生時常不得不面對的殘酷選擇。同樣是一位年輕的小伙,整個右手遭機器拉脫,被送往無錫市手外科醫院救治,專家們會診後一致認為傷勢十分嚴重必須截肢。收到專家的“判決書”,小伙的父親老淚縱橫,一下子跪倒在了芮永軍的面前,求著他救救自己的孩子。扶起老人,芮永軍答應著用心救治,轉身就進了手術室。為了保住這隻手,經過思考,芮永軍果斷決定,採用當時院裡從未做過的難度極高的散塊游離組織組合移植技術,覆蓋全手創面。最終,小伙的移植組織全部成活,手保住了。
這樣的事情,在芮永軍的從醫經歷中實在太多太多。許多醫生、專家判定了沒救的病例,到了他這兒卻似乎總能有一線生機。過硬的醫術,自是給了他“任性”拒絕放棄的底氣,但心裡時刻對自己“只要有百分之零點幾的希望也要試試”的告誡,也是他一直難捨的堅持。事實上,對醫生來說,最簡單的救治方式是截肢,機械化治療,能把自己擇出風險區域,穩妥、安全。可在病情背後是什麼呢?來院裡求醫的,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壯年打工族,基本是家裡的“頂樑柱”。他們社會保障差,一旦治不好,喪失了勞動能力,一戶家庭可能都將因病致貧。芮永軍想為此再堅持冒冒險。
芮永軍這么做著,對院裡的醫生們也這么要求著。對於從外地轉過來的,傷情重的、大的肢體斷了的情況,無論何時,他要求接診醫生必須通過微信發圖等方式讓他過過目,能做手術修復的必須儘量做。幾乎九院每位醫生都聽他念叨過一句話:“醫生吃得是良心飯,很多時候一個決定對別人的影響便是一輩子,不能因為怕擔責任、怕冒風險就馬虎了事。”
“還記得院長第一次給我們開會,講的不是工作而是如何做人。”讓康永強醫生一直銘記在心的,是芮永軍當時簡簡單單的一句:做人要謙虛,就拿我們醫生來說,自己能看好的病人一定要竭盡所能去看好,遇到自己不擅長的病症不僅要虛心請教,更要及時地介紹給這方面拿手的醫生。康永強說,院長也的確是這么給他們做榜樣的,遇到不熟悉的病症,從來都是虛心向其他專家請教,把患者的安危始終放在第一位。這就是一個全國著名專家對待病人的態度,為年輕人充分詮釋了醫者的嚴謹及對生命的敬畏。
“我之懸壺問世,志在濟世活人。”在芮永軍看來,當自己將那襲聖潔的白衣穿戴於身,就意味著選擇一生與“醫者”相伴相隨。他常說,或許前路是荊棘叢生,但醫生從不能屈服於任何困難。無論身處何地,身在何時,都必須時刻牢記:“醫者”,誠心待人,守信於患,要用一身所學、一己之能,不為名、不求利,只為救治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值此,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所獲榮譽

2017年10月,入選2017年9月“中國好人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