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茅

芭茅

芭茅,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芭茅(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ill.)Warb.的莖。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莖入藥,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通淋,祛風除濕之功效。常用於熱淋,白濁,白帶,風濕關節痛,鼻衄,乳糜尿,急性腎盂炎,泌尿道結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芭茅
  • 拉丁學名:Miscanthus floridulus(Labill.)Warb.
  • 別稱:竿青、竿芒、五節芝莖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黍亞科
  • :芒屬
  • :芭茅(五節芒)
  • 分布區域: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
  • 採收時間:6-11月
  • 用    量:15-30g
入藥部位,性 味,功能,主 治,用法用量,生理特性,分布區域,生長環境,採集加工,

入藥部位

莖。

性 味

味甘,性平。

功能

利水通淋,祛風除濕。

主 治

熱淋,白濁,白帶,風濕關節痛,鼻衄,乳糜尿,急性腎盂炎,泌尿道結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具發達根狀莖。稈高大似竹,高2-4米,無毛,節下具白粉,葉鞘無毛,鞘節具微毛,長於或上部者稍短於其節何;葉舌長1-2毫米,頂端具纖毛;葉片披針狀線形,長25-60厘米,寬1.5-3厘米,扁平,基部漸窄或呈圓形,頂端長漸尖,中脈粗壯隆起,兩面無毛,或上面基部有柔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大型,稠密,長30-50厘米,主軸粗壯,延伸達花序的2/3以上,無毛;分枝較細弱,長15-20厘米,通常10多枚簇生於基部各節,具2-3回小枝,腋間生柔毛;總狀花序軸的節間長3-5毫米,無毛,小穗柄無毛,頂端稍膨大,短柄長1-1.5毫米,長柄向外彎曲,長2.5-3毫米;小穗卵狀披針形,長3-3.5毫米,黃色,基盤具較長於小穗的絲狀柔毛;第一穎無毛,頂端漸尖或有2微齒,側脈內折呈2脊,脊間中脈不明顯,上部及邊緣粗糙;第二穎等長於第一穎,頂端漸尖,具3脈,中脈呈脊,粗糙,邊緣具短纖毛,第一外稃長圓狀披針形,稍短於穎,頂端鈍圓,邊緣具纖毛;第二外稃卵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頂端尖或具2微齒,無毛或下部邊緣具少數短纖毛,芒長7-10毫米,微粗糙,伸直或下部稍扭曲;內稃微小;雄蕊3枚,花葯長1.2-1.5毫米,桔黃色;花柱極短,柱頭紫黑色,自小穗中部之兩側伸出。花果期5-10月。

分布區域

產於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也分布自亞洲東南部太平洋諸島嶼至玻里尼西亞。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撂荒地與丘陵潮濕谷地和山坡或草地。

採集加工

6-11月採收,切段曬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