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人運動,19世紀芬蘭民族主義運動。1808—1809年俄瑞(典)戰爭後芬蘭全部轉歸俄國統治,民族主義運動不斷發展。當時,瑞典語在芬蘭占優勢。芬蘭知識界認為語言文字是衡量民族性的主要標準,對民族意識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唯有講共同語言才能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民族整體,主張芬蘭語應成為學校、社會和政府的語言。因而紛紛成立星期六學會(1830年)、芬蘭文學學會(1831年)等組織,出版各種刊物,宣揚芬蘭民族語言文學。1835年倫洛特編寫的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出版,它被認為是純民族的巨著,對芬蘭民族意識的發展有重大影響。60年代這些組織進而組成芬人黨,加緊民族主義活動。到90年代,芬人黨又形成老年芬人黨和青年芬人黨。由於這一運動的發展,迫使沙皇政府在1863年承認芬蘭語與瑞典語和俄語同樣的國語地位,1883年宣布芬蘭文在政治和法律上與瑞典文具有同等地位,1902年規定芬蘭語在多數居民操芬蘭語的地區為法定語言。運動推動了芬蘭民族語言文學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