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

字音字義

芩 qín 字從艸從今。“今”意為“當面的”。“艸”與“今”聯合起來表示“醫者當面用草藥給傷者止血”。

本義:止血草

說明

1.“芩”可能就是“黃芩”。黃芩,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對生,花淡紫色,或帶青白色,根長大,色深黃,可入藥。互動百科“黃芩”詞條記載:黃芩的功能:“瀉火解毒,止血,清熱燥濕,安胎”。可見第二項功能是“止血”。因此判斷古人所說的“芩”,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黃芩”。

2.“黃芩”可能是“芩”的俗稱,是因芩草色泛黃而得名。

3.“芩”字本身確實沒有直接表達“止血”的意思,但“草”多與食物或藥物有關。之所以把這種草定為“止血草”,是因為只有緊急情況才有“當面”的要求。再加上“黃芩”的確是止血草,故定“芩”本義為“止血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芩 
  • 讀音:qín
  • 本意:止血草
  • 今義:醫者當面用草藥給傷者止血
  • 部首:艹
  • 總筆畫:7畫
古籍解釋,詳細註解,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巨金切《集韻》《韻會》《正韻》渠金切,𠀤音琴。《說文》草也。《詩·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芩。《疏》根如釵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鹹處為草,真實牛馬亦喜食之。
黃芩,藥名。《本草注》芩者,黔也。黔乃黃黑之色也。《劉琨·與兄子演書》黃芩一斤,皆所須也。《柳宗元文》黃芩以腐腸。《注》陶隱居云: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
地名。《魏志·東夷傳》廉斯鑡為辰韓大渠帥,從芩中乗大船,入辰韓。
《玉篇》渠炎切《集韻》其淹切,𠀤音黔。義同。
魚音切,音吟。菜名。如蒜生水中。 或作䕾。

詳細註解

1.芩
qín
(1) ㄑㄧㄣˊ
(2) 〔黃~〕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對生,花淡紫色,或帶青白色,根長大,色深黃,可入藥。
(3) 古書上指蘆葦一類的植物。
(4) 鄭碼:EOSX,U:82A9,GBK:DCCB
(5) 筆畫數:7,部首:艹,筆順編號:1223445
2.芩
qín
〈名〉
(1) 黃芩 [skullcap]
芩,芩草也。——《說文
食野之芩。——《·小雅·鹿鳴
(2) 古書上指蘆葦一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對生,披針形,開淡紫色花。根黃色,中醫入藥,有清熱祛濕等作用。
(藥用)黃芩(藥用)黃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