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音字義
芩 qín 字從艸從今。“今”意為“當面的”。“艸”與“今”聯合起來表示“醫者當面用草藥給傷者止血”。
本義:止血草。
說明
1.“芩”可能就是“黃芩”。黃芩,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對生,花淡紫色,或帶青白色,根長大,色深黃,可入藥。互動百科“黃芩”詞條記載:黃芩的功能:“瀉火解毒,止血,清熱燥濕,安胎”。可見第二項功能是“止血”。因此判斷古人所說的“芩”,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黃芩”。
2.“黃芩”可能是“芩”的俗稱,是因芩草色泛黃而得名。
3.“芩”字本身確實沒有直接表達“止血”的意思,但“草”多與食物或藥物有關。之所以把這種草定為“止血草”,是因為只有緊急情況才有“當面”的要求。再加上“黃芩”的確是止血草,故定“芩”本義為“止血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芩
- 讀音:qín
- 本意:止血草
- 今義:醫者當面用草藥給傷者止血
- 部首:艹
- 總筆畫:7畫
古籍解釋
又黃芩,藥名。《本草注》芩者,黔也。黔乃黃黑之色也。《劉琨·與兄子演書》黃芩一斤,皆所須也。《柳宗元文》黃芩以腐腸。《注》陶隱居云: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
又地名。《魏志·東夷傳》廉斯鑡為辰韓大渠帥,從芩中乗大船,入辰韓。
又《玉篇》渠炎切《集韻》其淹切,𠀤音黔。義同。
又魚音切,音吟。菜名。如蒜生水中。 或作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