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白鏽病

一種由白鏽菌或大孢白鏽菌引起的芥菜疾病,症狀為病斑初呈淺黃綠色,邊緣不明顯,病斑生於葉兩面,主要生在葉背,病斑擴展成白色稍隆起的小皰,大小16毫米,成熟後表皮破裂散出很多白粉狀物,即病菌孢子,嚴重時病斑覆滿整個葉面,致葉片變黃乾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芥菜白鏽病
  • 拉丁學名:Albugo candida O. kuntze ,或A. macrospora S. lto
  • 作物名稱:芥菜
  • 病原白鏽菌或大孢白鏽菌
  • 病原所屬分類:鞭毛菌亞門真菌
病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化學防治,農業防治,

病害症狀

葉上病斑初呈淺黃綠色,邊緣不明顯,病斑生於葉兩面,主要生在葉背,病斑擴展成白色稍隆起的小皰,大小16毫米,成熟後表皮破裂散出很多白粉狀物,即病菌孢子,嚴重時病斑覆滿整個葉面,致葉片變黃乾枯。

病原特徵

白鏽菌孢子囊和卵孢子均較大,其長寬分別為20.03×18.18微米和50~67.5×45~61.25微米。大孢白鏽菌孢子囊大小11.6~27.3×11.7~28.28微米,兩菌卵孢子均褐色,近球形,外壁具瘤狀突起。孢子囊萌發最低和最適溫度10℃,最高25℃,侵入寄主最適溫度18℃。

傳播途徑

病菌初侵染源在南方主要是病、花軸及帶菌種子,北方主要以卵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或附在種子上越冬。卵孢子主要形成於根和莖基部的腫瘤內,每年落到土壤中的量很大。卵孢子在室內保濕條件下可存活2年。在生長季節,此菌主要靠孢子囊隨風傳播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孢子囊萌發適溫20~35℃,最適25~30℃。溫度不同孢子囊的壽命差異較大:25.6~27.3℃3天后即不能萌發,16~17.3℃3天后萌發率為40.5%。病害發生與濕度關係密切,寄主表面具水膜,病菌才能侵入,孢子囊在葉片幼嫩階段侵染。此外,隔年輪作可大大減少土中的卵孢子數量,間隔1年可減少87%,與水稻輪作兩年查不到卵孢子。

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

(1)用種子重量0.3%的35%甲霜靈拌種劑。
(2)在發病初期噴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霜銅可濕粉劑600~7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三乙膦酸鋁(霜疫靈)可濕性粉劑250~3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72%錳鋅·霜脲可濕性粉劑130~160克/畝,69%錳鋅·烯醯可濕性粉劑100~130克/畝,70%錳鋅·乙鋁可濕性粉劑(金泰生)280~400克/畝,35%霜霉威鹽酸鹽可濕性粉劑(霜疫剋星)120~200克/畝,20%松酯酸銅乳油(銅喜)125~150克/畝,50%烯醯嗎啉可濕性粉劑(安克)30~40克/畝,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農業防治

(1)選用無病種子。
(2)經過2~3年輪作,防病效果好。
(3)注意田間排漬,疏株通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