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芒萁)

芒萁(芒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芒萁(學名: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 Berhn.)是裏白科 ,芒萁屬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120厘米。根狀莖橫走,葉片遠生,柄棕禾稈色,光滑,葉軸一至二(三)回二叉分枝,被暗銹色毛,漸變光滑,有時頂芽萌發,腋芽小,卵形,裂片平展,線狀披針形,頂鈍,常微凹,羽片基部上側的數對極短,三角形或三角狀長圓形,孢子囊羣圓形,著生於基部上側或上下兩側小脈的彎弓處,由孢子囊組成。

分布於中國江蘇南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福建、台灣、廣東、香港、廣西、雲南。日本、印度、越南都有分布。生強酸性土的荒坡或林緣,在森林砍伐後或放荒後的坡地上常成優勢的中草羣落。

該種有藥用價值。藥性苦、澀,平。有清熱利尿,化瘀,止血之功效。用於鼻衄,肺熱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腫,月經過多,血崩,白帶;外用治創傷出血,跌打損傷,燒燙傷,骨折,蜈蚣咬傷。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防治措施,人工防治,機械防治,化學防除,替代控制,

形態特徵

植株通常高45-90-(120)厘米。根狀莖橫走,粗約2毫米,密被暗銹色長毛。
葉遠生,柄長24-56厘米,粗1.5-2毫米,棕禾稈色,光滑,基部以上無毛;葉軸一至二(三)回二叉分枝,一回羽軸長約9厘米,被暗銹色毛,漸變光滑,有時頂芽萌發,生出的一回羽軸,長6.5-17.5厘米,二回羽軸長3-5厘米;腋芽小,卵形,密被銹黃色毛;芽苞長5-7毫米,卵形,邊緣具不規則裂片或粗牙齒,偶為全緣;各回分叉處兩側均各有一對托葉狀的羽片,平展,寬披針形,等大或不等,生於一回分叉處的長9.5-16.5厘米,寬3.5-5.2厘米,生於二回分叉處的較小,長4.4-11.5厘米,寬1.6-3.6厘米;末回羽片長16-23.5厘米,寬約4-5.5厘米,披針形或寬披針形,向頂端變狹,尾狀,基部上側變狹,篦齒狀深裂幾達羽軸;裂片平展,35-50對,線狀披針形,長1.5-2.9厘米,寬3-4毫米,頂鈍,常微凹,羽片基部上側的數對極短,三角形或三角狀長圓形,長4-10毫米,各裂片基部匯合,有尖狹的缺刻,全緣,具軟骨質的狹邊。
側脈兩面隆起,明顯,斜展,每組有3-4(5)條並行小脈,直達葉緣。葉為紙質,上面黃綠色或綠色,沿羽軸被銹色毛,後變無毛,下面灰白色,沿中脈及側脈疏被銹色毛。孢子囊羣圓形,一列,著生於基部上側或上下兩側小脈的彎弓處,由5-8個孢子囊組成。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江蘇南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福建、台灣、廣東、香港、廣西、雲南。日本、印度、越南都有分布。生強酸性土的荒坡或林緣,在森林砍伐後或放荒後的坡地上常成優勢的中草羣落。

生長習性

芒萁耐酸、耐旱、耐瘠薄,依靠它縱橫交錯的地下莖及從地下莖中生出的能深入土層3m以上的不定根,頑強地生長在山區及水土流失地區。

繁殖方法

在秋末冬初,芒萁羽片背面的孢子囊將要成熟的時候,選取孢子囊群多的羽片,將其套裝入塑膠袋內,過幾天時間收取塑膠袋,裡面就可以獲取大量的芒萁孢子囊,將芒萁孢子囊集中起來存放。來年早春,選擇較陰的地方,作地畦,地畦上面鋪上一層10厘米厚的黃心土,將經過處理的孢子囊混上細沙進行撒播,並在畦上方掛上一層遮陽網,經常噴水,保證土壤表層不乾燥。到春末夏初,畦上就可以看到細小的薄片狀的、近圓形且上部微有凹缺的綠色原葉體,此原葉體的大小僅0.3毫米,不細心留意是看不出來的。
再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到秋天,看到綠色的原葉體有轉色現象的時候,表明原葉體內已有合子產生,並已接近成熟萌發,不久在轉色的原葉體就可以看到幼孢子體的生出,幼孢子體長出以後,原葉體很快就死亡,此時新的世代繁衍就開始了。

栽培技術

幼小的孢子體植株再培育一年,到第二年春天,即可移栽種植,此時的小植株已長成3-5厘米高的羽片,地下莖的生長也已有3-5厘米長,並有好幾個已萌動的葉芽。移植時要注意二點,一是需帶土移栽,不得傷及地下莖,保存儘量多的不定根。二是不可深栽,否則地下莖不能很好伸長,地下莖葉的小葉芽也不能長出地表面。

主要價值

  1. 觀賞用:芒萁具有觀賞用途。
  2. 編織手工藝品的材料:它的葉柄可以拿來編織成各式各樣的籃子或其它精巧的手工藝品。
  3. 芒萁根系發達,地下莖具有無限分枝的特性,可交叉分枝、節節生根,龐大的根系組成一個密集的根網後,抗沖刷、固土能力特彆強,使它成為促進南方水土流失區植被恢復的首選植物品種。
  4. 用於栽培靈芝的優良草本植物,實驗表明,用芒萁栽培出的靈芝有效成分多糖肽的提取率最高是段木靈芝的3倍,而其藥理作用與段木靈芝有類似功能。
  5. 天然染料。可以提取色素做天然染料用。
  6. 量生長於酸性紅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該植物對生態條件的考察具有重要意義。

防治措施

農田雜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學防治、機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態防治等方法。

人工防治

  1. 控制雜草種子入田人工防除首先是儘量勿使雜草種子或繁殖器官進入作物田,清除地邊、路旁的雜草,嚴格雜草檢疫制度,精選播種材料,特別注意國內沒有或尚末廣為傳播的雜草必須嚴格禁止輸入或嚴加控制,防止擴散,以減少田間雜草來源。用雜草漚制農家肥時,應將農家含有雜草種子的肥料經過用薄膜覆蓋,高溫堆漚2-4周,腐熟成有機肥料,殺死其發芽力後再用。
  2. 人工除草結合農事活動,如在雜草萌發後或生長時期直接進行人工拔除或剷除,或結合中耕施肥等農耕措施剔除雜草。

機械防治

結合農事活動,利用農機具或大天型農業機械進行各種耕翻、耙、中耕鬆土等措施進行播種前、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到不同時期除草,直接殺死、刈割或剷除雜草,

化學防除

主要特點是高效、省工,免去繁重的田間除草勞動。國內外已有300多種化學除草劑,並加工不同劑型的製劑,可用於幾乎所有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地的除草。

替代控制

利用覆蓋、遮光等原理,用塑膠薄膜覆蓋或播種其它作物(或草種)等方法進行除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