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經濟學中研究在開放經濟下,財政、貨幣、匯率等巨觀經濟政策搭配,對經濟內部平衡(經濟成長、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與經濟外部平衡(國際收支平衡)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芒德爾–弗萊明模型
- 所屬學科:經濟學
歷史背景,主要觀點,
歷史背景
由美國經濟學家R.A.芒德爾和J.M.弗萊明於20世紀60年代初各自獨立地提出。雖然模型並不是研究匯率決定的理論,但是匯率經濟學發展的一些重要貢獻都是建立在模型之上。芒德爾和弗萊明首次將資產市場和資本流動引入開放經濟的巨觀模型,並特彆強調資本流動對執行穩定政策的重要意義。
主要觀點
主要觀點為:
①在浮動匯率條件下,由於匯率調整使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均衡,因此中央銀行能夠選擇不受其他國家政策影響的獨立的貨幣政策,而無須採取任何干預外匯市場的措施來釘住匯率,貨幣當局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貨幣供給水平,貨幣政策的這種獨立性是浮動匯率體制的一大優點。
②在浮動匯率和資本充分流動的條件下,貨幣政策能夠有效地改變國內收入水平,而在固定匯率和資本流動的條件下,貨幣政策在改變收入水平方面是無效的。
③在固定匯率制下,財政政策對收入具有影響,但在浮動匯率制和資本充分流動條件下,財政政策在改變國內收入水平方面卻是無效的。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的重要理論貢獻是指出在資本完全流動的情況下,如果採取固定匯率安排,則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如果採取浮動匯率安排,則貨幣政策是有效的。但財政政策的效果正好相反。芒德爾–弗萊明模型作為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有關匯率安排的指導思想,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石油危機爆發的較長一段時間內,促進了世界匯率體系的穩定,為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際金融和貨幣條件。
但也有人認為,模型仍然存在嚴格的限制條件,其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①模型中假定價格水平是不變的,即它是一種非充分就業的均衡。沒有從長期角度來考慮價格水平的調整。
②此模型是靜態預期,沒有包括時滯效果。
③模型完全從流量的角度來考慮,特別是經常賬戶的不均衡可以通過資本流動而抵消,並沒有考慮外國淨資產的存量均衡,顯然在處理資產市場的均衡上是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