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飲,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八十六。具有補虛之功效。主治肝勞不足。
基本介紹
- 名稱:芍藥飲
-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 組成:芍藥、牡丹皮、熟乾地黃、黃芪、甘草、白茯苓、青葙子、白附子、防風、山梔子仁、細辛、枳實、荊芥穗
- 功用:補虛
- 主治:肝勞不足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芍藥、牡丹皮各三分,熟乾地黃(炮)、黃芪、甘草(炙)、白茯苓(去黑皮)、青葙子、白附子、防風(去叉)、山梔子仁(炒)各一兩半,細辛(去苗葉)半兩,枳實(去瓤,麩炒)、荊芥穗各三分。
用法用量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加竹葉七片,煎至八分,去滓,空腹溫服,食後、夜臥再服。
功用
補虛。
主治
肝勞不足。
方義
本方主治肝臟虛損,肝陰不足證。肝陰虧虛,疏泄異常,則易生痰動風,郁而化熱。治宜滋養肝陰,清泄肝熱,化痰息風,平抑肝陽。方用芍藥為君,取其養血斂陰,柔肝抑陽之功。青葙子、熟地為臣,一可清肝泄熱而明目,一可滋陰養血,填精益髓。陰血化之於氣,故佐黃芪、茯苓、甘草,補中益氣,健脾化濕,以求中土旺而生氣血,補肝虛;熱當清之,丹皮、梔子、竹葉清泄肝熱;風痰宜化之,白附子、防風、荊芥疏風燥濕化痰;郁滯宜行之,枳實行氣化積導滯以暢氣機,細辛祛風化飲以開結氣、泄郁滯。甘草緩和藥性,兼為使藥。諸藥合湊,養陰益氣,疏肝清熱。
加減化裁
風痰不甚者,可去白附子。
使用注意
本方可作丸劑服用。
附方
名稱:芍藥飲
組成:芍藥二兩,甘草(炙,銼)、阿膠(炙令燥)、艾葉(炙)、當歸(銼,炒)各一兩,生乾地黃(焙,銼)二兩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產後下痢赤白,心煩腹痛
出處:《聖濟總錄》
名稱:芍藥湯
組成:赤芍藥一兩,當歸(切,焙)二兩,柴胡(去苗)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黃芩(去黑心)一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半,白朮(銼)三分,甘草(炙)半兩,鱉甲(去裙襴,醋炙)二兩,常山三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擘),同煎八分,去滓,當未發前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產後寒熱瘧,頭疼體痛煩渴
出處:《聖濟總錄》
名稱:芍藥湯
組成:赤芍藥、川芎各四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甘草(炙)三兩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主治:風濕痹,皮膚席厚,肌肉痠疼,不可屈伸
出處:《聖濟總錄》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聖濟總錄精華本》:“芍藥飲,治肝勞不足補虛;白芍、丹皮、枳實、荊芥穗各三分,熟地、青葙子、黃芪、炙甘草、白茯苓、白附子、山梔、防風各兩半,細辛五錢;竹葉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