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侗寨:是知名的懷化古村,位於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西南9000米處。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的侗族村寨,全寨182戶,該建築群因山就勢,結構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風格,其中鼓樓、門樓、蘆笙場、古井、涼亭、薩歲壇、古墓葬群、民居木樓及青石板驛道一應俱全,且保存完好。建築沿山谷布局,既與環境融於一體,又形成了獨特的“山脊型”與“山谷型”民居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芋頭侗寨
- 地理位置: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
- 景點級別: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風雨橋
- 屬於:懷化古村,懷化旅遊名勝
歷史沿革,位置境域,建築風格,價值地位,旅遊信息,遊覽線路,地方特產,風俗習慣,
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寨;
明嘉靖三年(1508年)戶增人旺,建築規模擴大,形成村落;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遭火災,復建後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側分叉布置的7個聚落群;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寨腳橋及龍氏鼓樓、牙上鼓樓;
清嘉慶五年(1800年)建塘頭橋。清光緒7年建塘坪橋。
清道光、光緒年間分別維修驛道和牙上鼓樓。
2001年,芋頭侗寨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境域
芋頭侗寨位於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西南,距縣城9km,處於東經109°42',北緯26°54'。
芋頭侗寨位於萬佛山·侗寨風景名勝區百里侗文化走廊的西北部,是萬佛山·侗寨風景名勝區一處重要旅遊景點,是百里侗文化走廊中重要的村寨示範點,是展示風景名勝區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建築風格
芋頭侗寨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遭大火,寨內現有建築大部分為清中期、末期的建築。
村寨現有鼓樓4個:寨中鼓樓簡樸地立於田中;龍氏鼓樓昂然立於山上最高處;蘆笙鼓樓雕樑畫棟最漂亮,為九層密檐攢尖蘆笙頂木樓,下五層為四角,上四層為八角,翹檐上下都塑有龍鳳花鳥圖案,金光閃亮;牙上鼓樓最為奇險,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懸于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撐,最長的一根有9.1米高。
風雨橋2座:分別為塘頭橋和塘坪橋:塘頭橋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塘坪風雨橋建於清光緒7年,上團三進堂建設,民國十年修復,建築面積約10㎡。
門樓1座:位於村寨出入口塘坪橋東部。
龍門1座:位於龍氏鼓樓以北半山腰。
古井3口:其中位於村寨西北部山腳乾隆古井為乾隆50年建,旁邊有井碑,自建井以來井水常年不涸,井水清涼可口。
薩歲壇1個:始建於明代,分薩瑪壇和薩壇兩部分,薩瑪壇呈扇行,闊4.5米,進深4.1米,石台構架,內設高祭台。薩壇植有三棵松柏,並呈三角行分布,正面兩棵,後面一棵,進深6米,土築台基,拜台高1.5米。
古驛道1.6公里:明萬曆年間修建,全部用勘築打製成型的青石板鋪成,當年西蜀丞相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曾走過這條驛道。中國工農紅軍過草地由此西進,其中有一部分也是踏著這條古驛道上的青石板翻過芋頭界走進貴州。
價值地位
芋頭侗寨,從建寨選址,布置建築物,到規劃村寨於周圍環境的協調及人們衣食住行、祭祀,都是傳統堪輿學說在侗民族地區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寨內各類建築因地制宜,依山勢,順風水分別布置建築物,將自然風光與人為創造結成天、地、人三位一體,充分展示了侗民族的古樸憨厚和聰明才智。芋頭侗寨的建築屬於典型的山地溝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築模式。寨內所保存的建築,無論是從整體到局部,還是從布局到工藝,都融匯了侗族工藝的傳統和山里人的樸實風格,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和民俗史。文化傳說
相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一侗族姓楊的青年帶著獵狗趕山,當趕山至芋頭界一帶時,獵狗在一塊草坪上趴下,就是不肯走。主人萬般無奈,只好說,我向空中拋食三次,你能接住,我們就留下來住家。結果獵狗無一落空,青年人信守諾言,在芋頭砍樹搭棚,住了下來。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青年人與逃難躲進山裡的女子結了婚,這位姑娘能歌善舞,相傳蘆笙表演技藝就是由她帶來的。夫妻兩人生兒育女,繁衍楊姓宗室。現遺存寨中的“薩歲壇”,就是為祭祀這位祖母而建。
旅遊信息
遊覽線路
對外交通停車場、綜合服務中心——達摩師祖——塘頭橋——寨門、塘坪橋——寨門、塘坪橋——芋頭侗寨歷史展示館、蘆笙鼓樓、戲台中心公共空間——侗民俗特色街、爬山廊、繡樓——薩壇——新建龍門一——觀景平台、新建龍門二、學館碑記——牙上鼓樓——山腰服務點——觀景平台——龍氏鼓樓、古井、山頂服務點——龍門——乾隆古井、井水碑記——涼亭——景亭——寨民民居——芋頭侗寨歷史展示館、蘆笙鼓樓、戲台中心公共空間——休息涼亭、井亭——田中鼓樓、休閒廊——新建龍門一——臨溪石板路——寨門——對外交通停車場、綜合服務中心。
在國務院新近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的芋頭古建築群赫然榜上有名。
芋頭侗寨位於通道縣雙江鎮芋頭村,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現有村民八百五十人。古寨於明洪武年間興建,歷經明、清兩代。後遭火災,幾經復建,既成今日之格局。現在,大量清中期以前的建築物仍依稀可見,其中有鼓樓、風雨橋、門樓、古井、薩歲壇、吊腳木樓居室、古驛道等。由於寨內的建築包含了侗族建築的所有內容,故中國民居研究會的專家稱之為侗族建築的“實物博物館”。
進得寨子,首先躍入眼中的是一個山谷型侗寨,五十多棟民居鱗次櫛比,一百多年的煙燻火燎使得部分木柱、板壁發出錚錚亮光。蘆笙鼓樓高高聳立在寨中,它始建於清道光九年,屬方形,九重密檐攢尖蘆笙頂式建築.沿古驛道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依山脊而建的牙上寨,在山下看上去,一棟棟吊腳樓依山排開,一層疊一層。要登上山脊就必須沿青石板拾級而上一百零八級台階。再沿著石板路走到山腳下時,只見井棚下一口古井四面被青石板圍定,井內清澈見底,旁邊一塊石板上乾隆五十年的字跡依稀可見。幾百年來,正是這口古井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芋頭村民。
地方特產
黔陽大紅甜橙柑桔良種。1956年發現於素有“桔鄉”之稱的黔陽縣安江鎮,為普通甜橙的芽變良種。1962年通過鑑定。以懷化地區栽培最多,主產於黔陽縣。現有“1號大紅”和“14號大紅”兩個品種。成熟果外形美觀,果呈圓形或橢圓形。果色大紅,鮮艷光亮。果皮薄,頂部圓,蒂部微凹。果肉胞纖細,柔軟多汁,細嫩渣少,甜酸適度。含含糖量10~11%,酸量1。2~1。3%,可容性固形物11~12%。耐貯性好,地下通風貯藏一般可貯7~8個月乃至1年,為湖南民間年節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暢銷國內外市場。
黔陽冰糖橙
柑桔良種。主產於黔陽縣。是60年代中期在龍田鄉長磧村發現並繁殖推廣的一個新型甜橙品種。冰糖橙原只有兩個品系(即發現時的兩棵母本),後經選育,培栽出“仁4號”、“仁5號”、“靖冰46號”3個優良單株,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商品生產基地。果實圓形或長圓形,每公斤8~10個。果皮橙黃色,皮薄光亮少核或無核,肉質細脆,汁多芳香,味極甜而稍帶酸,營養豐富,含可溶性固形物13~15%,含糖量11。18~12。6%,酸量0。55~1。13%。耐貯藏龍臥虎。1977年在全國柑桔選種育種鑒評會上名列前茅,現已向全國各地。
沅陵酥糖
沅陵縣傳統食品。相傳於明朝中期已開始製作,有500多年生產歷史。以當地出產的芝麻為主要原料,加拌飴糖、榴花粗糖、花生油、麵粉精製而成。具有香、甜、脆的特點,營養豐富,且有潤肺和助消化等功用。現年產量達15萬公斤,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深受廣大顧客歡迎。
風俗習慣
戀愛:侗族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戀愛,雙方情投意合即交換信物,沒有訂婚禮儀。
引妻:侗語稱迎親為引妻。由男方邀一兩個平時要好的夥伴,提一個燈籠去接,不帶任何禮物。女方出嫁時亦邀請平日好友作伴,深夜離開娘家。到夫家後,消夜完畢,引新娘進入碓房舂米。次日清早,全寨姑嫂少婦齊來吃新娘茶。
過門:兒子告知母親接親日期,母親則在大門外邊放一籮谷或禾把,讓新娘提進門,新娘進門後,用一竹釘釘在堂屋中柱上,表示穩紮不動。新娘坐至火堂為炊的一邊,象徵定根。然後生火發爆茶,象徵人丁興旺。 居家:結婚後,侗家姑娘在夫家住三五夜,不圓房,仍與伴娘回娘家,只在春插秋收時,夫家接去幫忙,三五夜即回。其間,第一次由男方去接,以後由公婆去接,接三接四。侗歌中唱道:“第一次三夜轉,第二次五夜回,去到三次四次娘家住少夫家多。”直到懷有身孕,才長居夫家。